《科創板日報》2月26日訊(記者 黃心怡)ChatGPT崛起背后,更多的應用與影響被討論。
在2023全球人工智能開發者先鋒大會(GAIDC)上,上海市委統戰部二級巡視員、上海市歐美同學會黨組書記李霞為上海標準《信息技術 人工智能系統生命周期治理指南》工作組核心編寫成員頒發聘書,核心成員來自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市軟件開發中心、信通院華東分院、商湯科技、華東師范大學等五家單位。
【資料圖】
據了解,該指南將成為首部有關人工智能治理的上海地方標準。
上述論壇還舉行了《2023 上海人工智能安全倫理倡議書》簽署儀式。來自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上海中青年知識分子聯誼會、上海臨港集團、信通院華東分院、市軟件開發中心等代表共同簽署了《倡議書》。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上海算法創新研究院院長鄂維南在會上表示,ChatGPT 的“勝利”是原始創新的勝利,近6年時間沉淀集中投入資源,訓練數據量45TB,參數量1750億,訓練一次要花費 450萬美元。
鄂維南指出,ChatGPT 的“勝利”也是工程的勝利。數百人的數據工程團隊與數千人的數據標注團隊提供“原材料”的支持與保障;模型訓練的算力基礎設施、模型管理的軟件基礎設施齊備,支持少量開發者短時間進行想法驗證與模型迭代;上線后僅1個月,支持上億日活的模型訪問,并且能夠以日為單位進行模型升級
在鄂維南看來,“AI 工程化、平臺化”正成為釋放人工智能技術紅利的重要支撐,“小作坊、項目制”的AI賦能方式正在成為歷史。未來,AI for Science 進入平臺化發展時代,隨著領域數據逐步完成規模化,AI在自然語言領域所取得的成功,有望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被復制,科學研究領域預訓練模型時代正在到來。
鄂維南認為,以提高創新效能為出發點的平臺化基礎設施建設應當被格外重視,比如數據的積累、標注匯聚與管理,支持建模工具、求解工具、自動化工作流工具等基礎軟件工具的發展,支持模型高速迭代的算力基礎設施平臺等。
在高等教育領域,ChatGPT和AIGC也將帶來廣泛的影響。
上海大學副校長汪小帆列舉了一些ChatGPT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包括用ChatGPT幫助撰寫論文、編寫程序、創作詩歌,用ChatGPT生成摘要,快速瀏覽大量文獻,專注于最相關和最重要的信息;用ChatGPT生成數據報告或協助數據分析,快速準確地識別數據中的趨勢和模式等。
但高等教育界也對ChatGPT抱有擔憂。ChatGPT會否成為作弊“神器”?會產生學術誠信、倫理道德和安全問題?
目前,教育界ChatGPT對態度是謹慎限制。香港大學不久前向師生發出內部郵件,表明禁止在港大所有課堂、作業和評估中使用ChatGPT或其他AI工具,成為香港首間大學明文禁止在課堂等教學行為使用ChatGPT或其他人工智能工具。
《Nature》則規定,任何大型語言模型工具都不會被接受作為研究論文的署名作者,使用大型語言模型工具的研究人員應該在方法或致謝部分記錄這種使用。
汪小帆認為,大學在使用AIGC時應遵守學術誠信和倫理道德。具體包括:制定在教學和研究中使用AIGC的指導性原則,并確保學生和教師都能了解和遵循這些準則;支持在教、學和研究中合理使用AIGC,但采取有效舉措禁止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教師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并把合理使用AIGC等人工智能技術納入學術誠信和倫理道德課程教學。
商湯科技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田豐指出,AIGC熱潮之下的治理挑戰已引發各方“冷思考”。 由于擔心作弊、對學生學習的負面影響以及內容的準確性,紐約市教育部在其網絡設備上禁止訪問。
除教學方面,AIGC還引發了版權保護的討論以及加大網絡空間內容治理挑戰和網絡安全風險。不法分子可能利用其生成與真實照片完全相同的假照片、虛假信息、詐騙話術,以及惡意代碼帶來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