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獨立 穿透
除了外延式并購,更要內生力重塑
【資料圖】
作者:陳晚鄰
編輯:李明達
風品:南辭 明湘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又是一年315,質量這根弦兒依然常說常新。
日前,上海市監局對73個品牌80批次羊絨羊毛服裝進行抽查檢驗,13批次產品不合格,南極電商(上海)有限公司位列其中。
不僅品控蒙塵,曾引以為傲的高毛利商業模式似乎也受到挑戰,2022年企業迎來上市后首次預虧。
問題出在哪里呢?
1
跨界商譽暴雷 有無財務洗澡?
1月30日晚,南極電商公告2022業績,預計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虧損2.4億元~3.1億元,同比轉虧。
為啥虧了這么多?
南極電商表示,主要是收購子公司北京時間互聯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形成商譽7.8 億元。
行業分析師郭興表示,計提減值準備往往意味著可收回金額已低于賬面價值,是上市公司順應變化而進行的財務跟進,既體現謹慎性原則,也有利風險釋放。只是過于大額計提操作,除易導致凈利大滑,也易引發財務洗澡質疑。減值測試過程如何、計提金額是否準確等,都需向外界展示清楚。
計提合理性有多少呢?
南極電商表示,由于需求疲軟、市場競爭加劇,導致時間互聯盈利水平從2021年度盈利約1 億元降至本年度預計盈利約4000萬元至5000萬元。初步估算上述資產存在減值跡象,預計報告期計提商譽減值準備金額約4.5億元至5億元。
姑且拋開有無財務洗澡嫌疑,回溯本次跨界收購過程,南極電商也似乎正自食多元跨界苦果。
為扎進互聯網營銷的快車道,2016年,南極電商以9.56億元、溢價130倍價格收購時間互聯。
足夠大手筆,代價隱憂又幾何,畢竟是個跨界買賣。
當然,高溢價收購也有對賭協議,然2019年時間互聯實現扣非凈利1.11億元,低于承諾數1.32億元,但并未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為此深交所曾下發問詢函。
2
困于質量、疲于流量?
品牌授權有多香?
南極人品牌最早成立于1998年,創始人為張玉祥。2008年走上品牌授權之路,并收購更多品牌建立品牌矩陣,“省去”生產端和銷售端,成功變身為一家輕資產公司,但也被一些輿論吐槽“吊牌之王”、“賣吊牌”為生。
2019年,南極電商品牌綜合服務業務毛利率高達93.36%,甚至可與茅臺比肩。2016年到2019年,公司營收翻了8倍,達近40億元。
那么問題來了,生意這么香,為啥還要冒險跨界互聯網業務搞副業?
品牌透支、口碑反噬,或是一個關鍵考量。正如開頭講到的羊毛衫抽查質量問題,輕資產模式雖有利短期拉升業績,但伴隨業務擴容、管理半徑加大、對產品質量把控容易鞭長莫及,進而損失品牌力。
據長江商報梳理,僅2018年一年,南極人就上過14次國家質監部門及地方消費者協會的不合格產品黑名單,涉及蠶絲被、內衣、童裝到卷發器、按摩棒等多種產品。
以南極人品牌為例,截至2023年2月27日,其在黑貓投訴平臺共有548條投訴,大多指向產品質量問題:品控差,產品不合規,掛羊頭賣狗肉等質疑聲。
品牌授權的根基在于金字招牌。如果口碑反噬,不斷失去原有流量,也就動搖了價值基礎,吊牌生意還能做多久呢?
要知道,除了2022年首次出現虧損,2021年南極電商業績就顯現頹勢:營收同比下降6.8%,凈利更下降達59.84%。
3
下一個“南極人”容易嗎?
貴在細水長流
雙重壓力下,南極電商依然沒放棄吊牌生意,而是寄望于孵化更多賺錢能力強的超級品牌。
2022年初,南極電商以1.8億元收購韓國女裝品牌百家好100%股權,并以3.3億元納入包括BASIC HOUSE、Mind Bridge、JUCY JUDY等的78件“韓潮”商標;2022年8月,又以人民幣4500萬元,收購了貝拉維拉服飾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
可以看出,南極人希望品牌端持續跑馬圈地,覆蓋更多品類、更多層次品牌,以期打造下一個南極人,來鞏固“貼牌帝國”。
只是,如何規避個中風險隱憂,仍是一個靈魂思考。
2022年半年報稱,公司堅持“擴品牌、擴渠道、擴品類”的發展戰略,收購百家好等相關品牌,主要目的在于進一步拓展市場及品牌矩陣,有助于增強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和綜合實力。同時也坦言,上述項目存在投入大、培育期長、盈利周期不確定等風險。
或許,需要更深維度的打法之變。
往期看,作為一代國貨代表,南極人品牌的火爆基于電視媒體時代營銷端名人代言+廣告投入的高舉高打。
而如今新國潮下,媒介習慣碎片化,新生代用戶越發成熟自信、圈層屬性下,產品品質化、個性化、特色化要求日益提升。
如何適應這個新生態,是南極電商、張玉祥一道嚴肅考題。
除了外延式并購,更要內生力重塑,或許是時候思考如何更細水長流地賺錢了。
本文為首財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