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負增長的影響來了,未來,“鐵飯碗”也不香了。
(資料圖)
近日,根據媒體報道,首輪幼兒園關停潮已經來了,不少民辦幼兒園2021年、2022年開始面臨招生難,少部分公辦幼兒園也存在招不滿的情況,甚至一些央企幼兒園20年來首次出現了對外招生的情況,要知道,以前想上這些央企幼兒園,真的是擠破腦袋了也不一定能進去。
而這樣的現象不僅發生在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甚至一些小縣城情況更嚴重。對比前幾年的“一園難求”,到現在的“一孩難求”,真的是魔幻的一幕。
而這一切的背后,都要歸結于人口減少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的新生兒出生人口明顯下降,2016年出生人口1883萬,到了2022年只有956萬了,大約以每年100-200萬的速度銳減,估計2023年很大可能將跌破900萬,即使2021年正式放開了三胎政策,全國各地真金白銀的支持,也沒能擋住這個下滑的趨勢。
6年時間少了將近900萬新生兒,這是什么概念?人口發展,已經進入了關鍵轉折期。而這這也同時意味著未來,不僅幼兒園會關停,甚至小學,中學,大學將會面臨關停困境。
根據資料顯示,隨著新生人口的迅速減少,按照現行生師比標準,到2035年全國將有150萬小學老師、37萬初中教師過剩,而更為過剩的將會是大學,是否老師會迎來下崗潮?讓我們拭目以待。
那很多人就會說,這難道不是好事嗎?以后孩子上學不用那么卷了,學區房也不會那么搶手了,而房價自然而然也會降了?
其實,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幼兒園“關停潮”只是一道“開胃小菜”。如果不解決少子化的問題,未來,必然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福利制度等方方面面,比如勞動力供給的減少、財政負擔的與日俱增、養老金告急、產業升級步伐放緩等等問題,這些都是我們未來可能要面臨的風險,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我們的鄰國日本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當前,日本就在面臨著這樣的困境,65歲及以上老人比重已經接近30%,適齡勞動力的供給嚴重缺失,建筑、運輸、護理等多個行業所需人員與求職人數之比居高不下,再加上人口生育率的一路下滑,日本經濟頹勢盡顯。
那么, 為啥人口會急劇減少,這個話題已經說過很多次了,無外乎還是那三座大山,醫療、教育、房價,其中,住房大約占到五成或以上,教育三成,醫療及其他日常支出可能占個兩成或者再低一點,這是大部分家庭的情況,當然了,這不包括大病治療等。因此,這三座大山不除,年輕人怎么敢生孩子呢,沒有孩子,未來社會又怎么發展呢?
由此可見,鼓勵年輕人多生孩子在當今顯得多么重要了。不然,有可能日本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