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工智能市場上,科大訊飛無疑是一家非常有名的公司,就在最近科大訊飛的財報數據公布,引發了市場的熱議,很多人都在問全面布局AIGC市場的科大訊飛財報該怎么看?全力戰AI的科大訊未來又該怎么看呢?一、科大訊飛一季度業績承壓?
【資料圖】
據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科大訊飛在4月20日晚披露2022年年報及2023年一季報。2022年科大訊飛實現營業收入188.2億元,同比增長2.77%;歸母凈利潤為5.61億元。2023年一季度,科大訊飛實現營業收入28.88億元,同比有所下滑,凈利潤虧損0.58億元,去年同期盈利1.1億元。
作為國內AI行業頭部企業,科大訊飛即將推出大模型。在財報發布之前,公司宣布將于5月6日推出“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
在當日晚間舉行的業績說明會上,大模型同樣備受關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回答提問時表示:“更大規模的大模型差不多已經到了臨界點,下一階段應該用更多的、專業的子模型來協同訓練,以獲得更高、更可靠、更可信的成效。”
2022年,科大訊飛營收微增,凈利潤下滑。對于業績增長未達預期,科大訊飛表示,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經濟的特殊環境,較大程度上延緩了公司相關項目的實施、交付、驗收等相關工作的進度,因此影響了收入的實現進度。尤其去年第四季度超過20個項目、超過30億元合同延期(但相關項目并未取消)。另一方面,公司在被列入實體清單后,2022年10月7日被再次極限施壓,從供應鏈到相關的合同簽署需要調整的過程,也影響了當期訂單簽訂的節奏。
二、全力戰AI的科大訊飛未來何在?
面對著科大訊飛的業績表現,很多人都在問我們到底該怎么看科大訊飛的業績,全力奮戰AIGC的科大訊飛又究竟未來何在呢?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科大訊飛本身的業績表現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疫情、國際環境等。特別是去年12月以來,疫情在全國快速過峰給市場帶來了較大的沖擊,正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科大訊飛的業績表現必然會遭到一定程度的沖擊。
同時,國際政治環境也對科大訊飛的業務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國際惡劣環境極限施壓的情況下,科大訊飛還是頂住了壓力,雖然業務也還是有一定的沖擊,但是這種沖擊還是在可控的范圍。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外部因素并沒有改變科大訊飛的基本面。科大訊飛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實力和市場份額依然很強,其在國內市場的領先地位也沒有受到影響。
其次,在科大訊飛的業務結構中,根據地業務依然在持續增長。科大訊飛根據地業務穩中有升,2022年據地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3%,毛利同比增長25%。2022年公司在教育、醫療等持續運營型根據地業務的拓展、新產品研發以及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和國產化適配等方向新增投入約8億元。
根據地業務其實才是科大訊飛的基本盤,我們從根據地業務的發展來看,這些業務都是當前市場的剛需,此類業務的增長奠定了科大訊飛發展的基礎。這表明科大訊飛在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市場份額依然很強,而且這些客戶對于科大訊飛的需求并沒有因為疫情等因素而減少。這也說明科大訊飛在這些領域的市場份額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第三,全面奮戰AIGC給科大訊飛帶來了更多的想象空間。科大訊飛在智能語音技術、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理解等領域的研發和應用一直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其中生成式大模型是科大訊飛的核心技術之一。星火認知大模型是科大訊飛的生成式大模型之一,其在AIGC領域的應用前景相對廣泛。
科大訊飛2022年12月啟動生成式預訓練大模型“1+N”攻關,其中“1”是通用認知智能大模型算法研發及高效訓練底座平臺,“N”是應用于教育、醫療、人機交互、辦公等多個領域的專用大模型版本。一旦科大訊飛的大模型產品推出,必然會給市場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在這方面科大訊飛無疑還在風口之上。
從長期來看,科大訊飛的人工智能底色依然很足,市場的技術實力和板凳深度也不錯。近年來,公司在人才、技術、產品、生態等方面都有不斷的投入和布局,未來仍然值得期待。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科大訊飛有望在更多領域中獲得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