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遲雨
目前,超過82個大中城市出臺公積金新政支持住房消費,被納入國家統計局監測的70個大中城市中,已有65個城市出臺了更積極的公積金政策。其中,沈陽、大連、南京、青島、鄭州、合肥等13個城市已支持在購房首付中使用公積金。
長期以來,公積金容易引發關注。有人認為住房公積金不太重要,公積金儲蓄罐的收益很低,根本跑不贏通貨膨脹,取消它可以減輕企業的負擔;也有人認為如果取消公積金會增加人們買房的壓力,如果沒有公積金貸款,貸款買房就更難。
(資料圖片)
設立公積金的初衷是幫助減輕消費者購房壓力,讓更多人買得起房。但實際上,其使用效率卻并不高。
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1年,每年因公積金提取和貸款等形成的住房消費資金,在當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中的占比在15%到25%之間。占比最高的時期為2015年至2016年,當時為支持房地產“去庫存”,全國公積金貸款發放筆數和貸款金額出現明顯上升,但占比也僅上升至25%。
出現這種情況,緣于公積金貸款額度不充足,也因為消費者使用公積金的限制太多,導致在消費者那里,有公積金固然不錯,但在住房消費活動中,也不能指望這筆錢真能發揮很大作用。
現在,隨著不少城市公積金新政的出臺,作用逐漸凸顯。
出現這種改變是因為形勢比人強。5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4月70城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指數,70個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個數減少,環比漲幅回落,其中二手住宅環比漲幅回落更為明顯。
這證明相比疫情期間,房地產市場雖然在逐漸復蘇,但復蘇的勢頭并不穩固,消費者的預期還沒有大的改善。
要落實中央要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就必須出臺一系列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政策措施。
近段時間,一些城市在金融、稅收、限購、限價等方面的調控政策調整,特別是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調,首付款比例降低等,都為樓市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實施公積金新政相信將成為“組合拳”中的重要一環。
新政的刺激作用不言而喻。
過去,消費者購房首付須是自有資金,要想買房得先自籌首付,再向公積金中心申請貸款,現在公積金可直接用于支付首付,顯然有助于緩解消費者在購房早期的籌資壓力。
另外,除了支持首付之外,各地支持樓市的措施還包括,提高公積金貸款上限、允許多孩家庭在貸款上限基礎上再上浮、降低公積金貸款對首付比例的要求、增加提取頻率等,這些利好肯定會促使不少持觀望心態的消費者下定決心入市。
公積金新政究竟會給消費者提供多少“子彈”,向樓市釋放多少購買力?可以通過以往數據進行大致推算。
2021年,全國住房公積金完成繳存2.92萬億元,提取2.03萬億元,發放貸款1.4萬億元。這意味著在2021年,公積金通過提取和貸款向居民釋放了3.43萬億元資金,用于住房消費和還貸。
如果以近5年提取和貸款的平均增速計算,2023年該數字有望逼近4萬億元。增加0.57萬億,其中既有購買新房,也有還貸,但無論如何,對樓市而言都將起到巨大的撬動作用。
當然凡事也不宜矯枉過正。用公積金新政撬動樓市,也要留意公積金的流動性。不論注入多少取出多少,池子里的水都要保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這同樣是一個不能輕視的問題。
(作者系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