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盧魚
編輯 | 楊旭然
因回購股份事項,恒瑞醫藥日前披露了前十大流通股股東的持股情況。股民們因此發現,由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赫然位列恒瑞醫藥第八大流通股東,持股數量為7166萬股,較一季度末增持了310萬股。
(資料圖)
而在本次公告之前,中歐醫療健康已連續三個季度增持恒瑞醫藥,增持數量分別為2022年三季度的2980.3萬股、2022年四季度的475.63萬股和2023年一季度的343.78萬股。
不到一年的時間,葛蘭所持恒瑞醫藥股數接近翻倍,“公募一姐”這種旗幟鮮明的加倉行為,自然引發了市場的關注。在對今年二季度的展望中,葛蘭就提到“隨著疫情對于行業的擾動逐步減弱,相關公司將會回到長期增長的趨勢中。”
葛蘭對醫療健康行業的看好非常清晰,也表態將在核心創新藥、創新器械、創新產業鏈、醫療服務、消費性醫療等領域繼續進行布局。
醫療健康行業的龍頭股近期不少都出現了股價反彈的情況,比如恒瑞醫藥的股價自2022年6月開始呈現出明顯的上揚趨勢,近一年的漲幅已高達83.35%。
葛蘭的增持步伐基本與恒瑞醫藥的股價上行保持了一致,按照這個節奏,大概率已經吃到不少漲幅。
可惜的是,中歐醫療健康的基金收益率表現并不如重倉股的股價表現,近一年-5.62%的收益率不僅弱于大盤(-1.38%),也弱于同類基金(-1.46%)。醫療健康板塊的行情離真正回歸,到底還要等多久呢?
01 規模魔咒
葛蘭是業內少有的具備醫學博士背景的基金經理,讀書期間還曾獲美國心臟學會(AHA)科研基金并擔任項目負責人。雖然從業經歷中不乏半導體、新能源等行業的身影,但真正讓葛蘭奠定江湖地位的還是醫療健康行業。
2019年,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和中歐醫療創新分別上漲75.23%和26.11%,2020年,這兩只基金繼續取得了98.85%和101.44%的收益。如此高額的回報率,讓葛蘭被廣大投資者熱情追捧,更是獲得了“醫藥女神”的美譽。
醫療健康板塊和基金經理個人熱度的雙重作用下,葛蘭管理的基金規模一路飆漲。去年末,葛蘭更憑906.53億元的管理規模,成為主動權益類基金中在管規模最大的基金經理。
然而自2021年開始,A股的風格便由白馬股、藍籌股悄然向賽道股、成長股轉換,“喝酒吃藥”行情不再。海量的市場資金都被吸納到新能源、半導體、人工智能等板塊中去了。
這種情況下,葛蘭既沒有通過限購約束基金規模,也沒有轉QDII去海外搏一番新天地,而是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管理規模膨脹到千億,最終造成了如今進退兩難的窘境。
根據公募基金規則,如果一只基金持個股超過資產總額的5%就需要舉牌,除QDII之外的基金持股也不能超過基金資產的10%;同一個基金經理的不同基金,購買的同一家公司的股票也不能超過該股市值的10%。
在“雙10%”的限制下,葛蘭管理的基金規模越大,其實所能購買的標的資產就越少,甚至調倉換倉的空間也很小。這位管理著最大主動權益類基金的人,卻恰恰是市場上最被動的人。
以中歐醫療健康A為例,基金全部持股包含了140家左右的公司股票,行業分布高度集中在醫療健康板塊,而整個A股的醫療股其實也只有109家。
重倉股的選擇空間則更加有限,無論是恒瑞醫藥、片仔癀,還是藥明康德、愛爾眼科,都是股民們耳熟能詳的的行業龍頭股。
近兩年的時間里,葛蘭雖然已經將基金的持倉集中度從2021年的67%調低到55.82%,但依舊無法改變其重倉股與其他機構、大戶高度重合的現狀。
畢竟再優秀的基金經理,個人的精力總歸是有上限的,葛蘭在管理規模急劇膨脹之后,又經歷了結婚生子的人生大事,的確讓不少投資者擔心她到底還能有多少時間用于研究股票行情和上市公司里。
也有投資者認為,A股目前的流動資金和標的股票,還不足以支撐一支千億級的醫療健康基金收益率實現穩步提升。
無論是市場體量問題,還是個人能力問題,葛蘭目前管理的基金規模似乎都太大了些。當然,同時期成名的頂流基金經理張坤等人,同樣也在面臨著管理規模的魔咒。
02 周期擾動
雖然葛蘭近千億的管理規模在A股顯得屈指可數,但在醫療健康行業發展和股價表現都較為優越的美國,最大的那支Vanguard醫療健康基金,管理規模已經達到了500億美元。
長期以來,醫療健康行業都是歐美國家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投資高地,即便在回調明顯的2022年,美股的大健康板塊也由于其剛需性、防御屬性較強,全年僅下跌1%。
而同時期的S&P500期指下跌了20%,納斯達克指數下跌了33%。醫療健康行業可以穿越周期的穩健性可見一斑。畢竟生命健康是人類永恒的需求,也是最優先被滿足的需求之一。
雖然2022年時A股醫療健康行業的股價表現出現了較大的回調,醫藥等子板塊的股價表現也明顯落后于滬深300指數,但這里面更多的是超漲回跌和周期擾動,而不是行業長期邏輯發生了變化。
一方面,防疫政策放開前,不少醫藥企業的生產、運輸都受到了制約,醫院門診、藥店零售等線下場景接客量也明顯下降;另一方面,業內企業還在消化醫保帶量采購對行業發展和競爭格局產生的深刻影響。
無論是葛蘭還是她重倉的醫療健康龍頭股們,他們面臨的都是同一種不利的境況:面前的蛋糕并沒有做大多少,分蛋糕的人和方式卻有了很大變化。
不過從2022年年報和2023年一季度報來看,似乎有些龍頭企業已經開始擺脫這種不利的影響,逐步修復起自己的業績和股價。
以恒瑞醫藥為例,2022年公司實現營收212.75億元,同比下降17.87%,2023年一季度實現營收54.9億元,同比增加0.25%,業績拐點初步體現。
以及,恒瑞醫藥自研的創新藥未來能給公司業績帶來的正向作用。目前恒瑞醫藥共有12款上市創新藥,2022年銷售達 81.16 億元,占總營收比約38%;已推進至臨床三期的項目有8個,獲NMPA受理的藥物有6個。
展望2023年,隨著集采影響的邊際改善,達爾西利、瑞維魯胺、恒格列凈等創新藥通過醫保銷售放量,以及更多新藥的上市,創新藥的銷售有望助力恒瑞醫藥業績的回升。
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融資也暖意融融,根據億歐數據,截至2023年5月19日,國內醫療健康領域本年度共發生368起投融資事件,總融資金額約483.43億元,不少VC、PE都活躍了起來。
醫藥ETF表現(2018年1月至今)
行業資產目前的低估值狀態,也獲得了一部分投資者的青睞,抱著抄底等漲的想法買入醫藥ETF的人并不在少數,上半年的成交量明顯高于2022年同期數據。
以葛蘭為代表的基金經理們判斷,疫情對醫藥行業的擾動減少,且集采政策的可預期性則在提升。在市場需求和政策穩定性的雙重激勵下,他們持續看好創新藥等醫療健康板塊的投資機會。
03 主觀能動
如今的醫療健康企業想要長久保持優勢地位,離不開主動創新,在葛蘭等明星基金經理們的推薦詞中,創新藥也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分量。
政策層面對醫藥創新的支持力度也不小,今年3月31日,《藥審中心加快創新藥上市許可申請審評工作規范(試行)》實施,支持加快創新藥上市申請。
《談判藥品續約規則》則明確了簡易續約具體規則,在醫保降價幅度方面也有邊際緩和趨勢,2倍預算支出給了創新藥產品增長較大彈性。部分創新藥則開始出海爭奪海外市場。
百濟神州股價表現(自上市至今)
恒瑞醫藥、百濟神州、邁威生物、信立泰都受益于這個邏輯。恒瑞醫藥擁有國內最龐大研發管線,在非腫瘤領域百花齊放,公司發展已經由“仿創結合”階段正式進入“全面創新”新時代。
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產品銷量快速增長,今年一季度百悅澤?全球銷售額總計14.47億元,同比增長118.25%,美國地區的產品銷售更是貢獻了約66%的收入,海內海外市場快速放量,業績表現超過預期。
行業龍頭們紛紛發揮主觀能動性,加速修復業績,深耕醫療健康板塊的葛蘭也該向這些企業看齊,發揮好基金經理的主觀能動性。
要知道葛蘭目前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就是,2021年、2022年,中歐醫療健康收益A的凈值增長率分別為-6.55%、-23.29%,虧損程度甚至高于板塊指數基金,而葛蘭收取的管理費卻遠遠高于指數基金。
雖說投資風險由投資者自擔,但是基金經理在收益率跑輸板塊指數基金的情況下,是否有資格說自己“勤勉盡責”?在早前的采訪中,葛蘭多次強調自己是一個“勤奮”的人,但2022年之后的葛蘭,旗下基金換手率大約只有20%,看起來既不夠主動也不夠勤奮。
此外,在這兩年以新能源和半導體為主的結構性牛市中,擇時和控倉就相當重要,但這一直都不是葛蘭的強項。
從前那種不看估值、不做擇時、只看行業發展和個股龍頭地位,憑借醫學上的知識和經驗,選到好公司就一把梭哈待漲的投資風格,并不適合當下的行情。
更深的層面上,基金經理及其背后的公司,可以無視收益表現,賺得旱澇保收的基金管理費,本身就是被長期詬病的。這種模式不僅可能帶來管理規模過度膨脹、最終也會發展出各種難以把控的問題——甚至引出對社會收入分配不公這個大問題的詬病。
為何葛蘭會因為買豪宅的謠言上熱搜?原因就在于此。
除了發一句輕飄飄的沒關系,恐怕最好的回應,還是讓自己管理的主動權益類基金“主動”起來,讓更多投資者看到那個2019、2020年的葛蘭回來了,能憑本事帶著大家一起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