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電瓶車限行,如何求得最大公約數?
聽證會論證廣州限“電雞”
這年頭在廣州,“總有一瓣喺左近”的不一定是便利店,也不一定是奶茶鋪,而是只要出門,你視線范圍大概率避不開的“電雞”,也就是電瓶車
(資料圖)
與不少城市相比,廣州的電動自行車數量稱得上非常龐大——
上牌電動自行車超300萬輛!據廣州市公安交管部門通報,截至2023年3月底,廣州全市電動自行車登記上牌數量為322萬輛。
近幾年,電瓶車問題讓不少城市“頭痛”。為此,許多城市苦尋治理良方。
而作為一線城市的廣州,尤其是“電雞”保有量這么大的城市,如何治理電瓶車簡直成了“一塊心病”。
對于不少人來說,“電雞”確實解決了日常出行的問題,但面對這越來越有春運場面的陣勢,關于它安全問題的討論更不絕于耳。
前段時間,《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電動自行車通行管理措施的通告(征求意見稿)》發布,提出對電動自行車實行分路段分時段限行。
不少路段被列入限行,而限行時間包括全天限行、白天早7點半到晚7點半限行和早晚高峰限行。
6月6日至7月6日期間,《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眾公開征求意見。
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廣州市民支持這一措施。
但出行即將受到影響的市民,也對這一新政提出強烈反對,提出“交通擁堵為什么不禁私家車”的反問。
7月10日,廣州對電動自行車限行問題,召開聽證會
聽證會就6月6日公布的“限路段限時段出行”的方案聽取市民意見,并回應熱點疑問。
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聽證會市民提出的相關建議,交警部門將會同相關部門一起抓緊研究解決。
雖然“電雞”到底應該怎么限,還沒有正式落地。
但很明顯,廣州這次動真格的了。
天下苦“電雞”久矣
電瓶車在廣州,毫無疑問是最火爆的交通工具。
為什么它能成為代步工具中的爆款?因為它比其他交通工具方便得多!
無論是上班族高峰期通勤,還是接送娃上下學,又或是去市場買菜做飯,自駕車、坐公交會堵,坐地鐵也塞,怎么也不如“電雞”來得方便。而且停車還超容易,簡直不要太爽。
所以,電瓶車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常住人口。
長期深耕公共交通領域研究的廣州市人大代表段安春表示:
“上個月,我在珠江新城調研發現,這么繁華的地段,電動自行車都有很多。調研中,我看到停放的5輛電動自行車,其中有3輛沒有上牌,因此廣州路面實際通行的電動自行車數量遠高于上牌數量。”
以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測算,廣州市常住人口為1867.66萬人,322萬輛上牌電動自行車意味著每5-6人便擁有一輛上牌電動自行車。
如果按照超過500萬輛的實際數量來估算,這個數據將達到每3-4人便擁有一輛電動自行車。
電瓶車數量激增,與此同時帶來的是層出不窮的違規行為和居高不下的事故率。
用一句話生動的形容廣州市中心的路況就是:
電動摩托和機動車神仙打架,行人與騎自行車的瑟瑟發抖不敢做聲。
因此,電動自行車搶占機動車道、與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數量增長快速。
像下面這種不著急送快遞送外賣純粹自己騎,還要在老婆中間塞個孩子,三人都沒有頭盔在人行道上因為回頭聊天來回畫蛇的,廣州不要太多。
遇到一些上路就是“大爺”的騎手,不僅無視紅綠燈的存在,甚至還視來來往往的車子如無物。
有的突然竄出來殺你個措手不及,有的一言不合闖入最左側快車道,還有的肆無忌憚逆行……
不戴頭盔、違規載人、隨意占用機動車道和人行道、機動車道內隨意穿插、不遵守交規不看紅綠燈、隨意逆行.......橫沖直撞、占道行駛、非法改裝、視交通規則為無物!
更可怕的是,還有一些“電雞”違規改裝,比如原本規定限速25km/h,不少車改到40+甚至60+km/h;部分擅自加裝雨蓬讓車輛失去平衡,也有更改電機功率造成短路起火的……
車輛質量參差不齊,真怕身邊“飛”過的是個“定時炸彈”,走著走著就自燃起來。
2021年廣州全市共查處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行為112萬多宗,同比上升169%。
2022年,廣州交警查處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行為逾160萬宗,其中交通事故189宗。與2021年相比仍然大幅度增長。
廣州公安公眾號發文稱,甚至這一數據已是“綜合治理、宣教引導后的結果”。
就在前幾天,廣州交警公布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典型案例及數據:2023年上半年全市發生涉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同比上升63%。
數據一年高過一年,廣州的“電雞”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
只是在新規發布前,一直讓人納悶的是:為何會有如此多對交通違規習以為常的人?為什么他們在廣州無縫融入交通違規的生活?
這些讓市民苦不堪言,天怒人怨之下才有了這次的規定。
限行新規來得有點遲
其實現在的交通情況,哪怕是電動車主,哪怕是再云淡風輕的人,都會覺得混亂不堪。這個主要還是來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1.法規條文。
汽車:有明文法規規定違章后果,駕考確保駕駛員充分被告知了法規條款。從必須走哪個道,到撞傷人,多傷判多少年,逃逸可以加判多少年,汽車機能啥時檢測,駕駛員啥時體檢,事無巨細,規定明晰。
電瓶車:沒有。目前屬于法規真空地帶。撞傷人,怎么賠,沒有具體明文規定。逃逸就逃逸了,逃逸要重罰的機動車法規不適用于電車。
2.駕駛方式。
汽車:法規規定了直行怎么走,左拐在哪條道左拐,哪條路不許臨時停車。有違章的,天眼拍到,罰款加扣分。交警碰見,罰款加扣分。
電瓶車:機動車道可以走,慢車道可以走,連行人走的道也可以走。還可以從最右車道直接左拐,那些直行的汽車都要讓。
3.違章逃逸。
汽車:極少能逃脫。從動機上看,汽車逃逸比率也比電動車小,因為交強險商業險基本可以覆蓋大部分傷殘損失。
電瓶車:容易逃脫。30.40碼的速度,善于鉆巷的體型。大多數電車未實名上牌,造成追查極度困難。沒有保險,后續賠付也是個問題。
所以,廣州開始整治“電雞”,問題關鍵都不是該不該,而是來得太晚!
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京、深圳早已實施相應的規定。
保有量已經接近500萬輛的北京,早在2016年就對沿長安街一線的10條道路限制電動自行車駛入。違反規定者,將被處以至少20元以上的罰款。
此外,北京加大力度整治違規三輪、四輪電動車(俗稱“老頭樂”)。
從明年1月1日起,明確違規電動三、四輪車不得上路行駛,不得在道路、廣場、停車場等公共場所停放。違規上路行駛或停放的,執法部門將依法查處。
深圳則是在2022年11月發布《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關于對我市電動自行車及其他非機動車實施限制通行管理措施的通告(征求意見稿)》及其起草說明。
據了解,新的限行政策將劃定一、二級限行區,一級限行區限行所有電動自行車及其他非機動車。一級限行區,主要為全市的高速公路、快速干道和隧道、高架等路段,全天24小時禁止所有電動自行車通行。二級限行區,主要為城市主干道及口岸周邊路段,全天24小時禁止除民生行業外的電動自行車通行。
本次廣州的做法,已經算是動作慢的了,而且相當克制。
限行的道路并不算多。
影響的范圍也不算大,主要集中在天河區、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
聽上去覆蓋面很大,實際對比廣州整個版圖,真沒啥。
可見官方對此的態度比較謹慎,避免對民生造成過大沖擊。
如今,廣州對電瓶車采取限行措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如同當年的“禁摩”。曾經,摩托車和犯罪是可以聯系在一起的。“飛車黨”、“砍手黨”這些現在年輕人已無記憶的名詞,都和摩托車有關。來去如風穿街走巷的摩托車,既方便了很多低收入者,也成了犯罪分子的重要工具。
2007年1月1日起,基于種種原因,廣州開始全面禁摩。此后廣州的交通治安才有了大起色。
電雞問題亦是如此,究其根本是個交通治理問題,不是某幾類人群的對立問題,也不是某幾類交通工具孰優孰劣的問題。
改善目前交通混亂的現狀,需要的是各類交通工具以及行人在統一的規則下行動。限行只能改善,不能根治。
對于方案的出臺,希望此次電動自行車管理聽證會,能夠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
希望管理的辦法不斷優化,而不是簡單的禁止、限行,特別是那些合法合規的電動自行車,應該給市民方便出行的權利。合法合規取得的非機動車,應該和機動車擁有平等路權。
同時還要出臺電動自行車駕駛規范細則,明確違規處罰條例,加大力度嚴抓違規行為。這點可以參照機動車或者摩托車的考證、上牌、扣分等管理手段。
這點,我絕對相信廣州。
廣州向來以開明著稱,官民之間互動良好,民意常常能被采納,很多人才愿意來廣州生活打拼。正因如此,廣州才能以省會城市的級別,長期躋身一線城市行列。
相信在廣州政府和廣州市民上下一心的努力下,必然能用群體的智慧妥善解決“電雞”的問題,讓開放和包容成為廣州最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