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9日,電影《消失的她》票房突破30億元。自6月22日上映以來,該片已相繼打破包括多項影史紀錄,成為當之無愧的暑期檔第一爆款影片。
公開資料顯示,該片第一出品方為北京壹同傳奇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簡稱“壹同傳奇”),在聯合出品方上,上海電影(601595)(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上海電影”)則位列第一。早在2021年,上海電影便被行業媒體譽為“新主流電影爆款捕手”,這一次,公司又成功“捕獲”《消失的她》。
同時,上海電影在資本市場上表現亮眼,今年以來其股價一路走高,最大漲幅較2023年初漲超4倍。公告顯示,2023年一季度,上海電影營業收入1.78億元,同比增長12.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597.57萬元,同比增長近29倍。數據背后,是公司果決的轉型與積極的探索。
【資料圖】
近日,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了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談及電影產業的未來,他眼里有光,心里有盼望:“如今中國電影(600977)產業正走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作為老牌電影國企,上海電影肩負著建設電影強國的使命,以最先鋒的精神、敏銳的眼光、踏實的姿態,躬身入局。”
兩桿標尺
“優質劇本和優秀導演,是上影參與投資出品的兩桿標尺。”王健兒告訴記者,上海電影的出品思路,始終是為了支持電影創作者創造出中國電影市場的驚喜與奇跡。
回顧剛接觸《消失的她》項目,王健兒說,上影評估投研團隊對此十分看好,不論是懸疑類型、內容質感,還是主創團隊。該項目既具備關照社會議題的原創能力,也有通過市場商業和觀眾嚴苛考量的潛質。“我們預判這部作品今年在合適的檔期會爆發,覺得很值得投資。”
“《消失的她》打破多項票房紀錄,這是近幾年上影專注‘精品內容’的成果之一。”王健兒說,2020年以來,上影集團提出并持續推進“精品內容、大IP開發、數字化轉型”三大“十四五”核心戰略,并圍繞這三大戰略構筑影視企業新生態,其中,“精品內容”為首要核心戰略。2020年以來,上海電影聚焦“精品內容”戰略加大創作和投資力度,目前已投資出品了36部電影,被行業媒體評價為“新主流電影爆款捕手”。
王健兒說,在劇本孵化遴選和導演合作等方面,上影形成了一套科學、果決的工作方法,即五大創作機制和四項創作人才計劃。分別為“劇本孵化遴選”“主控主創出品”“主控合作出品”“新人新作出品”“參與投資出品”五大創作機制,“名導合作”“英才佳作”“新人新作”“上影學館”四項創作人才計劃。
“投資影片就是投資人,我們關注的是整個中國電影的創作生態。”王健兒表示,“名導合作”計劃方面,始終關注和長期參與重量級影片、重量級導演對于中國電影的引領性探索,如攜手王家衛導演打造劇集《繁花》,投資出品張藝謀導演的《懸崖之上》、名導薈萃的《長津湖》等。“英才佳作”致力于支持最富活力的中青年創作者持續探索中國故事,如投資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系列、韓延導演的《我愛你》等。
此外,上海電影還把目光投向新人導演,投資《愛情神話》這樣貼近真實生活的小體量精品,發掘邵藝輝導演等有才氣、有潛力的青年導演,讓他們走進公眾視野。
從劇本層面而言,上海電影偏愛故事發生地位于上海的內容,如具有濃厚上海地域特色的《愛情神話》等。“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也是上影的發源地,關注城市文化與生活自然也是我們的使命。”王健兒表示。
三三制戰術
聚焦“精品內容”戰略,上海電影將實施“頭部精品、腰部黑馬、網紅爆款”的“三三制戰術”。
王健兒表示,精品項目是公司內容創作的“第一方陣”,“抓大作品、搞大制作、出大IP”。2021年,上海電影參與了《長津湖》《1921》《懸崖之上》《我和我的父輩》等多部爆款新主流電影的出品,用大作品進一步打響了品牌。公司與許多知名電影人有著密切合作聯系,在“名導合作”計劃中,將持續深化與頂級導演展開長期、深入的系列合作。
作為暑期檔頭部影片,《消失的她》的導演陳思誠也是上影長期深度合作的導演之一,王健兒表示,“我們此前合作過《外太空的莫扎特》,未來還會在內容、商業上進行深度合作。”
“投資《流浪地球》很提氣,哪怕不賺錢也得投!”王健兒笑著說,即便投資成本高昂,但是為中國科幻電影添磚加瓦,是國有電影企業的應有之義。事實證明,《流浪地球》不但開創了中國科幻電影新紀元,也創造了中國電影票房的奇跡。截至發稿,《流浪地球》1和2分別創造了內地影史票房第5名和第10名的奇跡,豆瓣評分分別高達7.9和8.2。
“第二方陣”主要由上影的“新人新作”計劃構成,為“腰部黑馬”突圍而出創造條件,目前已有《逍遙游》等三部電影完成拍攝,今年方言電影《生息之地》也已開機。
過去幾年,網絡電影精品化、類型化趨勢顯現,網絡電影單片分賬票房已經超過5600萬元,平臺方預計“短期內將破億元”,因此,上海電影的“第三方陣”瞄準網生內容賽道。近年來,上影集團旗下企業在網生內容賽道均有不俗的表現,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與B站合作的動畫片《中國奇譚》已成為年度爆款,上海譯制廠在喜馬拉雅平臺打造的系列有聲劇播放量領先,永樂公司投資的微短劇也取得可喜的成果。“今后三年我們要加快步伐,加大對網絡視聽內容的投資與市場開拓。”王健兒表示。
電影+
截至7月9日,2023年暑期檔已經有114部影片定檔,大片云集,類型豐富,涵蓋了喜劇、古裝、青春、懸疑、科幻、犯罪、動作、動畫等多種題材,滿足不同年齡層次觀眾的差異化觀影需求。“今年暑期檔和天氣一樣火力十足!”在王健兒看來,今年五一檔創造了中國影史五一檔總票房第三名的佳績,端午檔位居中國影史端午檔第二名,暑期檔新片加碼也是為延續熱度。
王健兒認為,中國電影市場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即片方和觀眾過于依賴熱門檔期,過多影片在同一檔期內競爭,形成嚴重“內卷”。“這雖然是最安全的策略,但并非是電影市場成熟的表現。”在熱門檔期之外,電影市場需要“周末檔”這樣的“小熱點”。王健兒期待,一年有52個周末,去除小長假,40個周末應當成為電影市場的藍海。
對此,王健兒建議,一方面要在周末上映更多新片、好片作為內容支撐,提供有品質和差異化的影片供觀眾選擇;另一方面,電影院也要積極主動創新運營模式,用新穎的社交、消費等場景將觀眾吸引過來。
“讓周末看電影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的儀式感。”王健兒以今年6月煥新升級的上海影城SHO為例,“我們要讓電影院不只有電影。”上海影城SHO的新角色定位是“全球電影藝術創新策源地”,緊緊圍繞增強電影原創力,努力成為內容創新和產業創新思路的提出者、組織者、供給者和市場應用者,計劃打造“SHO未來 路演秀場”等打破藝術、科技邊界的新玩法。
數據顯示,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上海影城SHO上映了115場電影節影片,舉辦了200多位明星嘉賓、近50場見面會。此外,針對影迷觀影+社交的需求,1號廳上海杜比劇場組織多場《灌籃高手》千人“灌應援”(千人共看灌籃高手電影應援場)。
今年3月,上海電影收購上影元(上海)文化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簡稱“上影元文化”)51%股權,此舉不僅引發資本市場關注,也讓公司的IP運營再上新臺階。其中,在上海影城SHO打造的全國首個《中國奇譚》“小賣部”主題店上線以來,熱款火速售罄,成為IP運營與新消費場景的實踐探索。
“‘電影+’正在升級消費者場景體驗度,也是未來影院維系日常人流熱度、活躍度,以及滿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探索方向。”王健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