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7月5日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展望未來,在外需承壓、地產“缺位”的情況下,經濟內生動能修復仍有待增強,下半年經濟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動釋放需求的政策力度。預計經濟可實現平穩修復,驅動源自于國內的基建和制造業,同時在低基數影響下,社會零售消費表現也有望超過疫情前水平。
釋放需求,修復經濟,積聚動能,穩定增長,確實都是經濟工作中需要重點關注、重點抓好的工作,也是需要解決好的問題。尤其是釋放需求,毫無疑問是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如何才能釋放需求,釋放需求的難點在哪里,感覺趙偉先生只是拋出了問題,而沒有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
而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的第二天,趙偉先生又接受了另一家財經媒體——《上海證券報》的采訪,并對釋放消費需求提出了3點建議。一是拉動居民收入增長,讓居民“有錢花”;二是擴大新型服務消費供給,擴展消費空間,讓居民兜里的錢“有地方花”;三是做實民生保障,讓居民“敢花錢”。這3點建議,無疑都是非常正確的,也是契合當前消費市場實際的。關鍵是,這些全是誰都知道的道理,也是誰都能提出的建議。類似建議,已被無數專家、學者提及,也在無數大大小小會議、形形色色的文件中體現。可是,問題還是這些問題,困難還是那些困難,建議也仍是這些建議,沒有產生明顯的效果、形成有效的作用,消費不旺、需求不足的問題,依然困擾著經濟恢復,影響著經濟的穩定增長,也給就業等帶來不小的影響。
那么,影響當前消費全面回暖、制約需求有效釋放的難點到底有哪些呢?最重要和關鍵的難點又是什么呢?應當說,專家、學者提出的問題和建議,都是制約需求釋放的難點,但是,就眼前來說,都不是主要難點、更不是最大難點。制約需求釋放、消費回暖的最大難點、關鍵難點,是地方政府對待消費和需求問題的態度,以及發展經濟、穩定增長、推動就業的理念和思維。
從多數地方在如何激活消費方面的做法來看,除了發放消費券和刺激房地產之外,沒有其他能讓人看到希望的激活消費、啟動消費、擴大需求的手段與方法。更重要的是,對如何促進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發展方面,很不上心,嘴上很重視,行動沒表現。如果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上,有對房地產一半的熱情,地方經濟發展也決不是現在的模樣,而是會穩定有序得多,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也要強得多。正是因為在對待實體經濟問題上,說得多、做得少,才讓實體企業發展很難步入全面恢復狀態,才會對就業、居民收入增長等帶來不利影響,最終,也讓地方十分看重的房地產,因為居民手中無糧,或存糧不多,或顧慮很多,而不敢購房、不能購房、不愿購房,最終,也讓房地產市場低迷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形成惡性循環。
也就是說,釋放需求的最大難點,不在專家、學者們提出的問題和建議中,而在地方政府的態度中,在地方政府的觀念、理念和思維中,在地方政府對待實體經濟的誠意中。需求需要依靠政策刺激,但絕不是刺激出來的。就是政策刺激,也要有被刺激的條件和基礎。如果居民手中沒錢,給再多的刺激政策,也是事倍功半,甚至連這樣的狀態也達不到。
正因為如此,在如何促消費、擴需求、穩增長、保就業問題上,應當低下頭來、沉下身子、穩定情緒,好好地分析一下問題的根源,冷靜看一看地方政府對待消費問題的態度和做法,從而把地方的發展思路徹底扭轉過來,而不是花大力氣、下大功夫、投大財力、費大精力去做無用功。房地產市場需要恢復,但不是靠政策來恢復,而是靠購買力來恢復。購買力來自哪?居民收入的增長,居民收入的增長則源于居民就業的擴大。發展實體經濟、振興制造業、穩定中小微企業才是關鍵。
實現國內大循環,消費是關鍵,購買力是基礎,就業是保障。沒有穩定的就業和穩定的收入來源,縱然刺激消費的政策再多,也只能熱鬧一時,而無法形成持續效應。只有把實體經濟發展好,把制造業做強,把中小微企業帶出困境,居民就業才有保證,收入才能穩定,購買力才能增強,消費全面啟動才有希望。而這,顯然需要地方政府犧牲一點政績,犧牲一點官員的個人利益。一旦走過艱難時刻,經濟也就會步入平穩有序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