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8月20日訊,(記者 李明明)北京100億機器人產業基金來了!
8月16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印發《北京市促進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下稱《措施》),其中提出:
設立100億元規模的機器人產業基金,首期規模不低于20億元,支持創新團隊孵化、技術成果轉化、企業并購重組和發展壯大;組織實施“掛牌倍增計劃”,為機器人企業做好上市服務,對進入北京“專精特新”專板、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和上市的優質企業予以獎勵;支持機器人專精特新企業快速申報北交所,提高發行上市審核效率。
(資料圖)
一位資深硬科技投資人向《科創板日報》記者稱,100億的基金規模數額比較大,體現了北京發展機器人產業的決心,也為了在全國范圍內搶抓機器人產業第一城,該產業已經是北京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去年機器人產業收入突破了170億元。
《科創板日報》記者發現,北京此舉或是和河北省相呼應,共同打造京津冀機器人產業區。今年4月,河北省20億元的機器人產業基金成立,唐山市則在7月提出,在省機器人產業母基金的帶動下,謀劃設立總規模不低于50億元規模的機器人產業基金。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姜廣智在大會現場解讀機器人產業措施 記者李明明攝)
北京100億基金開啟機器人企業上市“加速度”
為何北京這次要成立如此大規模的基金?
在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姜廣智就上述措施做了解讀,此舉是為培育一批國際一流機器人整機企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獨角獸企業。措施也提到,是為了支持創新團隊孵化、技術成果轉化、企業并購重組和發展壯大。
上述投資人表示,位于北京的優質機器人企業都將有被投機會,雖然還未真正落地,但100億基金的設立,將加強北京市機器人一二級市場聯動,資本的加持將助推機器人行業快速發展,企業借力資本市場也可快速提升經營規模與競爭力。
他指出,近年來憑借良好的制造業基礎和區位優勢,京津冀地區北京、天津、河北機器人產業形成了錯位競爭、協同互補的局面,本次設立100億基金也或是為了趕超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發達機器人產業區。
根據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數據,截至2022年7月,京津冀地區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達995家,其中,北京466家,天津235家,河北294家。
北京在醫療健康、協作、特種、物流四類機器人方面,獨具優勢。集聚了遨博、云跡、銳潔、天智航、康力優藍等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在近三年公開披露的信息中,上述優勢機器人企業融資情況也很活躍,出現不少高額融資,比如2021年,商用服務機器人企業云跡科技啟動5億人民幣C輪融資,投資方為啟明創投、中信證券、騰訊、沸點資本、聯想創投、瀾亭資本。
同年,協作機器人企業遨博智能開啟了B+輪融資,由鼎盛合創、東方證券等投資;思靈機器人C輪融資也收獲了2.2億美元,由軟銀愿景基金2期、阿布扎比皇室集團(Chimera)、高瓴創投、紅杉中國等投資。
在政策層面,北京市一直都在大力支持機器人產業,并且今年內密集發布。其中,6月,發布《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主要目標是到2025年,萬人機器人擁有量達世界領先水平,全市機器人核心產業收入達到300億+。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從6月到8月的政策是在步步推進,由行動方案到具體措施,非常務實。
從近期出臺的兩份政策來看,當前,北京正在打造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機器人產業集群,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優勢,行動方案重點提出要加緊布局人形機器人,還明確典型應用場景在3C、新能源車、安防;措施提出設立100億元規模的機器人產業基金、加大機器人領域“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力度、聯合天津市、河北省產業主管部門共同支持建設京津冀機器人產業協同示范園等。
北京機器人產業在地域分布上也很有特色,呈現南北縱向發展,相互呼應之態,北部是機器人產研結合示范區,海淀區以機器人原創和前沿技術創新為導向,打造國際領先的企業孵化和創新創業生態,昌平區以承接中關村機器人創新成果轉化為導向,引入機器人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獨角獸企業。
而南部是機器人產用結合集聚區,作為世界機器人大會永久會址的北京亦莊,是機器人南部發展主陣地和重頭戲,目前已集聚了百家機器人產業生態企業,形成了六個產業組團:以小米、優必選為代表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組團,以和華瑞博、長木谷為代表的醫療健康機器人產業組團,以安川、京儀為代表的協作機器人產業組團,以凌天、博雅工道為代表的特種機器人產業組團,以京東為代表的物流機器人產業組團和以SMC、軟體機器人、智同科技為代表的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企業組團。
在本次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北京亦莊有13家機器人企業亮相,其中8家是專精特新企業。
一位大會參展的軟體機器人企業高管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該企業位于亦莊經開區,此前已經融資兩輪,措施的出臺更讓企業對未來充滿信心,而且可以享受到政策優惠,未來期望申報北交所實現上市發展,來加速企業上市的進程,對此“躍躍欲試”。
(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機器人 記者李明明攝)
今年,深圳、上海接連發力機器人產業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在設立機器人產業基金方面,上海、珠三角等產業發達地區也已經有積極推進,但力度尚不及北京。
此前,2019年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張建明指出要探索設立長三角機器人產業基金,并在同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成立了“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以政府和國企投資為主,首期目標規模人民幣100億元,最終形成1000億級基金群。
但從投向看,該基金的目標是扶持做大上海的AI企業,機器人產業只是其中一部分,可見,北京的機器人基金更加精準和有針對性。
在資金扶持上,廣東的地方城市也有探索,2018年,佛山市發布《佛山市推動機器人應用及產業發展扶持方案(2018-2020年)》。指出從2018年至2020年,佛山市級財政設立專項扶持資金,每年安排1.3億元,用于推動機器人應用及產業發展。
政府之外,廣東產業基金也很熱情,根據財聯社創投通數據顯示,2022年,工控資本聯合廣州工控旗下裝備制造上市龍頭——廣日股份共同發起設立廣州工控廣日產業投資基金,基金總規模8億元,主要投資于全國范圍內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工業機器人及互聯網等戰略新興領域的中早期、Pre-IPO、戰略配售等優質項目。
一級市場融資火熱,去年,深圳的勱微機器人獲得近2億人民幣的B輪融資,由華業天成資本、博潤資本等參投。
今年6月,上海達闥科技獲得超10億人民幣的C輪融資,由知識城集團、上海國盛投資集團等參投。
政策來看,今年以來,深圳、上海先后發布了機器人產業支持政策,提出未來一到兩年的發展規劃。
5月,深圳印發的《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提出,孵化高度智能化的生產機器人,加快組建廣東省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
6月,上海印發《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增加制造業中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密度,布局人形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等賽道。
上述投資人指出,深圳和上海將機器人分別列為人工智能、制造業行動計劃的一個分支,而北京則直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
但從產業集群來看,珠三角和長三角集聚的機器人企業數量上更多,發展歷史也相對早一些。
本屆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發布的《中國機器人技術與產業發展報告(2023年)》(下稱《報告》)指出,從我國機器人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上市企業分布來看,我國機器人優質企業重點分布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形成了以北京、深圳、上海、東莞、杭州、天津、蘇州、佛山、廣州、青島等為代表的產業集群。
公開數據顯示,長三角地區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約為4000余家,其中上海1000余家、江蘇2000余家、浙江1000余家。長三角地區匯集了包括四大家族等全球巨頭以及埃斯頓等知名國內龍頭企業,擁有綠的、圖靈、鈦米、上海高仙、銘賽、徐工傳動、禾川等。
“長三角地區已經形成系統最健全的機器人產業生態體系,形成了以上海、昆山、無錫、常熟、南京為代表的產業集聚,特色為減速器控制系統、伺服電機研發生產、本體裝備制造、系統集成供應服務等產業鏈環節”。上述投資人稱。
珠三角地區制造業規模龐大,已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機和應用的完整機器人產業鏈,以深圳、廣州、佛山、東莞為代表。目前珠三角地區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約為2600余家,部分本地企業在機器人控制系統和伺服系統方面具有較強技術實力,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比如越疆、庫卡、隆深、合信、華成工業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