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9月1日電 (薛宇飛)8月31日-9月5日,由中國商務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下稱服貿會)在北京舉行。1日下午,安永在服貿會上發布的《科技企業ESG策略與行動綱要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指出,A股計算機與電子行業上市公司ESG相關報告的披露比例不足20%,遠低于發達國家科技企業的ESG信息披露率,尚有很大提升空間。
【資料圖】
安永大中華區科技、媒體與電信行業咨詢服務主管合伙人張偉雄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稱,不同企業的發展水平、盈利能力存在差異,建議在政策端分級設置科技企業ESG相關準則,引導企業進行披露。
科技企業ESG報告披露比例不足兩成
報告稱,2021年,總部位于硅谷的150家頂級上市科技公司(Lonergan SV150)中,有90%以上的企業會提供ESG信息披露。ESG披露的數量和質量因公司規模而異,較大的SV 150公司通常提供議題更為全面的信息披露,例如環境方面的溫室氣體排放、能源消耗、用水和廢物管理的具體目標和承諾;社會方面的人力資源發展、工作場所安全、社區影響、多樣性;治理方面的董事會結構、數據保護和隱私、商業道德與合規性等,并且包括量化指標與數據。
總體而言,領先科技企業的ESG實踐策略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使用數字化手段追蹤ESG表現;第二,針對股東關注或爭議性高的議題進行針對性改善。
報告對比了國內外科技企業在ESG方面的表現。報告稱,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中,計算機與電子行業——盡管從披露ESG相關報告的總數量來看,是排名第一的,但披露比例仍不足20%,遠低于發達國家科技企業的ESG信息披露率,尚有很大提升空間。
張偉雄對中新經緯說:“大概是在2020年之后,中國的科技企業才真正花很多錢或者很多精力與時間去做ESG披露,之前它們要把更多精力放在爭搶市場份額上,可以說,以前還是處在比較原始的狀態。”
報告還指出,中國科技企業對ESG的信息披露存在諸多待完善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科技企業ESG指標中的環境指標披露率較低。這是由于,一方面,廣泛的科技行業企業目前缺少普遍適用的、具有權威性、體系化的ESG指導文件。另一方面,從企業業務活動來看,與高碳行業相比,科技企業的業務活動多被認為是低污染、低能耗的綠色領域。政府和企業對環境信息的披露重視程度不足。
二是,科技企業ESG報告呈現出定量指標較少、定性描述偏多的問題。與領先的科技企業相比,由于缺少規范性指導與技術支持,中國一些科技企業面對復雜的生產流程、跨地域的生產運營場所等,往往不清楚如何記錄和統計ESG數據。
能源使用和員工工作體驗是披露重點
該報告構建了基于科技企業特色的ESG評價體系。其中,E、S、G是3個主題,各主題下共有10個支柱,各支柱下共細分有35個議題,并給出63個指標建議。
報告稱,綜合科技行業的代表性公司的ESG實踐總體來看,在63個指標中,披露率排名前十的指標包括:按類型劃分的能源總耗量、總耗水量及密度、招募公平性、工作環境的安全性、直接及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及密度、雇員完成受訓的平均時數、排放物種類及相關排放數據、描述工資的合理性、接受培訓的雇員百分比等。可見,能源、資源的使用量,與員工的工作體驗成為科技企業重點關注和披露的指標。
不過,不同的科技細分行業關注的業務活動與指標存在明顯差異。比如,通信領域的ESG領先企業多為市值較大、業務規模廣泛、行業知名度高的企業,其ESG信息披露也較為豐富。與其它細分行業的企業相比,通信企業對隱私與數據安全的信息披露比例更高。
報告稱,基于娛樂科技行業的業務特點,“未成年人沉迷”是社會中針對該行業的比較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因此,代表性企業在“負責任的投資”部分均公布了未成年人信息保護的策略或行動;電子信息技術與設備板塊的企業多為人力密集型企業,在ESG相關報告中著重突出了員工健康與安全方面的權益保護。
從短期看,國內一些平臺公司、科技企業出現了新變化,業績增長放緩,甚至出現裁員等情況,有聲音認為,此時推進ESG信息披露是否合適?張偉雄認為,企業發展與ESG披露是沒有沖突的,是并行的。過去幾年,中國的科技企業有些“蒙眼狂奔”,這雖然讓它們成為了全球頂尖企業,但卻缺乏對社會責任的承擔。目前,正好是推進關注ESG、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時候。針對一些企業存在的裁員行為,他稱,企業經營出現波動時,這不可避免,此時,企業除了給予足夠的經濟補償外,還可以提供再就業培訓,甚至幫助員工找到新的工作,這都是負責任的表現,這些行為也會體現在ESG報告中。
報告稱,有效的ESG實踐及信息披露,可為科技企業帶來諸多益處。首先,滿足政府、交易所、行業協會等不同層面的合規要求;二是,維護自身的利益,為客戶帶來最佳體驗,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三是,打造有前瞻性思維、可信賴的企業形象。
張偉雄表示:“未來,監管機構可穩步推進科技公司ESG信息的披露制度,并針對不同行業設置披露的差異化側重點。科技企業可在遵守外部整體要求的前提下,根據自身業務領域的特點,拓寬披露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科技行業ESG研究機構可根據數據與產業研究,進一步完善細分行業的指標要求與測算方法,助力ESG在業界實踐的發展。”
他還稱,目前沒有針對ESG信息披露的強制性規定,監管層未來可以考慮分級設置ESG披露準則,同時,對一些指標進行定量,告訴企業該完成何種程度。對于企業應該達到哪種水準的ESG,他說:“每家企業的情況不同,有些大企業付出很多精力,做得很好,有的中小型企業本身盈利不多,付出的精力也少。我認為,還是按照自身能力,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吧。”(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薛宇飛:xueyufe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