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那是一個人力、畜力勞動占主的時代,大量勞動都需要農民自己完成。
辛苦一年,一家人凈收入才幾千元。現在農村也在悄然生變,步入機械化、大分工時代。
賣糧
電影的最后部分,女主角去世后,馬有鐵把糧食賣了個干凈,收購糧食的人很強勢,不僅要扣水分,還要抹零頭。
1824斤小麥扣水之后是1700斤,3997斤玉米扣水后凈重3800斤,最終,小麥和玉米共計5500斤,馬有鐵一年的辛勤耕耘賣了3974元,抹去4元零頭后,收入3970元,每斤糧食約為0.72元。
拿著收下的錢,馬有鐵去還了小賣部欠款,扣去種子、化肥和農藥等農資成本,馬有鐵一年的糧食凈收入是2400元。
目前,我國小麥采用的是托市收購政策,去年小麥價格有所上漲,今年上漲幅度更大,目前主產區小麥為1.6元/斤左右。國家有關部門聯合下發了2022年小麥托市收購價格標準,國標三等小麥價格為1.15元/斤,較去年上漲0.02元/斤。由于小麥價格遠遠高于政府托市價,所以很多農戶都選擇賣給糧販。
玉米目前是市場化定價,近兩年玉米價格在生豬養殖產業拉動下大幅上漲,一度超過小麥,目前集中在每斤1.4元/斤左右,仍然位于歷史高位。
馬有鐵糧食銷售價格遠低于當前售價,是因為當時是2011年前。在電影最后有一行字,“2011年冬,老四馬有鐵在政府和熱心村民的幫助下,喬遷新居,過上了新生活?!闭f明了電影故事發生的時代。
2010年我國小麥的國家托市收購價格為國標三等0.9元/斤,部分地區國家臨儲玉米收購價格大約為0.89-0.91元/斤。
這和馬有鐵糧食銷售價格比較相近。
事實上,玉米和小麥作為主糧,至少10年來沒怎么上漲,在有些年份只是少許波動。對于依靠賣糧的農民來說,收入也很難漲上去。
電影里,馬有鐵流轉給張永福兩畝地,租金1000元,每畝地租金500元。后來張永福因為糧價太低,而選擇給農民玉米抵租金,有一戶農民還提出了異議,認為玉米市場價0.8元每斤,為什么按照每斤1元的價格抵租金?張永福的兒子非常強勢地懟了回去,農民無奈接受。
而像馬有鐵這樣的村民,就根本沒提出反對意見。從他賣糧被扣斤兩上看,他已經習慣了賣糧環節被盤剝。糧販占盡便宜,還說現在糧食價格太貴了,也就是個你,才幫忙給收下了。言談間好像給了馬有鐵很大面子,其實馬有鐵作為村莊里的底層,哪里有面子可言,不過是得了便宜賣乖。同樣的糧價到了張永福那里,就是賣不上價格,無法給農民租金。糧價便宜才是真實的。
地理
土地大規模流轉的道路并不順利,張永福就決定讓農民自己種,特別是馬有鐵耕種的是小塊土地,不利于機械化,還得靠人力。馬有鐵在結婚之前承包出去的是兩畝地,但是結婚后種植面積5-6畝,可能是增加了人口家里面積有所增加了,也可能是承包了一些土地。
從電影上看,當地都是小塊耕地,馬有鐵種植的是玉米和小麥,耕地旁邊有水,這和張掖當地的地貌有關。
張掖位于我國西北,是典型的干旱氣候,全年降水只有131毫米,當地有很多裸露的荒山和戈壁灘,也造就聞名全國的丹霞地貌奇觀。電影中,馬有鐵和了泥巴蓋房子,屋頂也很簡陋,鋪的是草席,村民的房屋大多是用土坯建成,連圍墻也是土筑,這也跟降雨少有關。
張掖有很綿長的古長城遺址,就地取材夯筑而成,古長城附近往往都是戈壁,長著稀疏的野草,連牧羊人也很難看到。
古長城往往是農業和牧業的分界線,張掖是牧業和農業雜處之地。馬有鐵找朋友借草,答應還兩袋土豆,那個朋友就從事畜牧業。電影導演李睿珺的姨夫武仁林,扮演馬老四的演員,要種植20畝耕地、養5頭驢和70只羊。
張掖地廣人稀,地貌多樣,隨著海拔增高,降雨量增多,形成一些優良牧場,比如聞名全國的山丹軍馬場,占地面積是香港的兩倍。往往在牧場的某個地方,又被開墾為耕地,不過耕地頗為稀疏。
張掖多樣的地貌,廣闊的荒野,也吸引全國各地的商學院紛紛開展野外徒步活動,張掖也因此在某個特定群體名聲大噪。
不但降雨少,積溫也不高。電影中,經常出現一種燕麥草,燕麥草比較耐貧瘠,抗寒抗旱,適合在溫涼地區種植,是牛馬羊冬季優良的牧草。這種燕麥生存能力強,在內地很多麥子地里頑強延續,被當做野草除掉。在這里卻是地里正經種植的農作物。
電影中最常出現的還是玉米和小麥,這是當地的主要農作物。張掖有高聳積雪的祁連山(行情600720,診股),融水形成河流,可以提供灌溉用水,形成小塊綠洲。
影片中還有這樣一個片段:馬有鐵和曹貴英坐在沙漠上吃麻花和蘋果,剪影讓人覺得落寞,那正是巴丹吉林沙漠。高臺縣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南部邊緣。
所以電影中盡管顯得很荒涼,但在耕地邊就有水。
時代
電影中有一處臺詞經常被引用,“被風刮來刮去,麥子說了個啥?被飛過的麻雀啄食,麥子說了個啥?被自家驢啃了,麥子能說個啥?被夏天的鐮刀割去,麥子能說個啥?”
只有經常參加田間勞動,熟悉農村,才能從農作物生長中吸取生存經驗和智慧,電影描述的時代,農耕耗費大量體力勞動,他們要手工種植,用畜力耕地,手工掰玉米,鐮刀割麥子,給麥子打捆,在麥場里曬干,用毛驢拉碾子碾場將小麥和秸稈分離,然后用木锨利用自然風力揚場,這是一個技術活兒,手腕要輕微平穩的抖動,才能讓小麥在空中均勻的接受風吹,將麥糠吹走。揚場要家中的主要男性勞動力才會操作,即使現在50多歲的一批人中,也罕有人會,在豫中平原,上世紀80年代,主要也是當時長輩操作,如今這批人已經有60-70歲了。
電影中很多勞動場景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馬有鐵蓋房子,馬有鐵趕著毛驢拉土,馬有鐵編織草席,桂英用樹枝編制籠子,喂雞、喂驢,他們但凡有時間,手上都不會閑著。農村大部分物資都靠自己手工勞動。還有一些農村人閑暇時間經常會做的事情,比如用小麥粒壓出不同圖案。
盡管電影場景推測是2011年之前不久,不過馬有鐵勞動的場面,很像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所熟悉的河南中部上世紀80、90年代場景。當時很多人還靠耕牛犁地,在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農民開始購買拖拉機,淘汰了耕牛,再接著就使用了收割機,淘汰了鐮刀,再接著就使用了聯合收割機,將諸多工作環節合而為一。
在那個時代,農民收入主要靠賣糧食,給小孩上學主要靠賣雞蛋,喂豬也是很多地方農民的主要收入。已經有人外出打工,主要是受過初高中教育的年輕人,他們主要是去南方打工。
電影里,馬有文和馬成萬分別從東莞和深圳請假回來拆房子,拆老房子可以得到1.5萬元補貼。后者已在南方買了房子,5年沒有回家。他們也是選擇南方打工。
當地機械化的時間可能比較晚,馬有鐵需要依賴畜力,馬有鐵代表了當地底層。
有能力的人都在外出務工,走向城市。馬有鐵的三哥要墊1萬元買樓房,而這樣的樓房要20多萬元,這其實是城鎮化的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
改變
當地還有很多人靠種地致富,主要是由于張掖是全國著名的玉米制種基地,當地綠洲生態對制種有利,2022年張掖市玉米制種總面積130萬畝左右。甘州、臨澤、高臺被列入國家玉米制種獎補大縣。
2022年張掖市制種企業支付制種農戶的費用為3900元/畝左右,如果是種業公司委托當地專業制種企業或專業合作社進行生產,需要支付代繁管理費1200元/畝,粗略估算,每畝地的制種田間生產成本在5100元以上。
現在當地人工也漲了上去,掰玉米的時候每天一個人工要350元,去年曾達到過450元的高點。因為是季節性用工,天氣又熱,城里人吃不了這個苦,本地人一天能掰1.2畝,城里人只能掰幾分地。玉米抽雄也需要人工,一畝地要200元。
在很多農村,現在形成了區域性季節性用工市場,不但可以在農村打工,因為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在附近縣城也很容易找到工作,和此前必須到南方打工,已有很大不同。如果電影所處的時代后移,馬有鐵可以在附近打工賺錢,他家庭收入就會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