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作為實踐層面還略顯青澀的概念,金融健康在監管層的討論中已有頗為重要的定位,即普惠金融發展的高級形態。為推進普惠金融更高質量發展,需要從過去關注“有沒有”上升到當前的“好不好”,直至未來的“強不強”,一個理想目標就是促使普惠群體達到并保持一種金融健康的狀態。
在一眾普惠群體中,新市民因其規模和未來發展潛力,被市場視為普惠金融服務增長的“第二曲線”。因此,守護新市民金融健康,對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按照今年3月銀保監會和人民銀行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界定,新市民包括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規模大約3億,其中,進城務工人員占全部新市民七成左右。
諸多實證研究、調查都揭示了這一群體所面臨的突出風險敞口問題,一場大病就可能使其陷入金融不健康狀態。“去醫院看病”“去醫院住院”和“慢性病”成為發生概率最高的三種風險。面對“顯而易見”的風險及其后果,除了舉債,尤其是向親戚朋友舉債,新市民們并沒有更多“顯而易見”的避險措施。
過去普惠金融發展聚焦“有沒有”,實際上也是在“顯而易見”的層面上增強原本被排斥的經濟主體的金融服務獲得性。世界銀行發布的2021年全球普惠金融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受訪者向正規金融機構借貸的參與率從2017年的22%增加到2021年的39%,首次超過向親戚朋友借貸的比例,這反映出我國近年來在提升正規信貸可得性上取得的積極進展。事實上,新市民進入城市經濟生態體系,那套在傳統鄉村社會中依靠社交網絡、家庭互助來實現風險緩沖的范式作用也會進一步弱化。
要持續維持金融健康狀態,最根本的仍需增強內生抵御風險能力。一方面,新市民本身需要對未來風險有所預判和準備,儲備資金、購買保險等,有效地配置可獲得、可支配的資產。另一方面,金融機構、監管機構需要為新市民創造條件。當前各方持續推進的金融素養培訓、金融啟蒙就是其中應有之義,接下來如何豐富“達到和保持金融健康”體系下的金融服務供給才是最關鍵的。如此,方能切實培育好普惠金融“第二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