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來源:民生宏觀 · 周君芝團隊
要點
12月12日,央行公布11月金融數據。社融同比10%,較前值走低0.3pct;M2同比12.4%,較前值走高0.6pct;M1同比4.6%,較前值走低1.2pct。
11月金融數據呈現出歷史罕見的“三高兩低”極端特征。
11月M2與社融同比差值走闊至2.5%,為有數據記錄以來新高。
11月M2和M1同比差值走闊至7.8%,為歷史極高水平,甚至高于2018年。
11月居民存款當月同比多增1.5萬億,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10月居民信貸增速降至6.4%,創下2014年以來新低。
11月城投融資進一步收縮,降至歷史同期極低水平。
極端的金融數據,意味著當前融資需求正在逐層坍縮。
M2增速高于社融,說明私人部只存不貸,融資需求低迷。居民部門存款增速不斷走高,貸款增速下行,說明今年居民融資需持續萎縮。
M1描述企業投資意愿。10月后M1同比快速下降,說明四季度企業需求降溫。
城投融資描述地方政府融資意愿和能力。11月城投融資快速萎縮,國債發行規模擴張。說明11月地方政府杠桿能力下降,目前中央政府成為唯一的杠桿主體。
從居民需求萎縮到企業部門投融資收斂,再到地方政府杠桿降溫,當下國內需求正在經歷逐步坍縮。
極端的金融數據,意味著今年國內經濟受困于“流動性陷阱”。
居民不愿意利用信貸撬動杠桿,也不愿意配置地產,居民將手頭儲蓄配置成銀行存款。最終居民部門高存款儲蓄,低杠桿融資,縮地產配置。這種資產負債行為,意味著當下居民消費投資不足,并非缺少資金,而是缺少對未來的信心。
M1主體是企業活期存款,11月M1同比4.6%,為歷史偏低水平。然而企業定期存款增速極高,說明企業部門不缺現金存款,而是缺乏投資意愿。
今年國內杠桿主線非常清晰,財政和貨幣寬松,政府加杠桿支撐全社會需求。而當企業和居民承接財政資金后,因風險偏好極度收縮,私人部門需求坍縮,居民和企業持有資金無法有效撬動需求。
此時資金囤積在銀行體系,金融市場困囿于“流動性陷阱”,資金無法走向實體需求。而這部分囤積在銀行存款的資金,又可稱為“超額流動性”。
2023能否重啟內需,關鍵在于打開風險偏好,激活“超額流動性”。
11月初以來,國內市場交易復蘇,海外交易衰退,國內外國宏觀交易的方向截然不同。上周A股價值風格表現強勢,債券市場調整,金屬類大宗價格上漲,這是一組典型的國內復蘇交易。顯然這一輪復蘇交易構筑在政策預期之上,現實數據絲毫未見起色,甚至需求正在逐步坍縮。
政策的熱預期,能否扭轉當下實體經濟的冷數據,其中有一個關鍵環節必須邁過,重塑私人部門信心,打破流動性陷阱。這關系到資產負債行為能否重塑,需求坍縮能否止住,經濟可否走出通縮“寒冬”。
一旦信心重塑,私人部門停止縮表,那么當前囤積在銀行間市場的超額流動性必將流向風險資產,屆時風險資產將迎來一波流動性紅利。
2023年關注國內宏觀經濟,應密切關注這一金融行為變化所產生的影響。
風險提示
地產表現超預期;政策調控超預期;疫情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