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服沾著泥土,雙手滿是老繭……初見第77集團軍某旅防化專業高級工程師張紅興,記者很難將面前這位防化老兵與“持有10余項國家發明專利”“獲得7項軍隊科技進步獎”等描述聯系起來。
忙,是他給記者留下的第二印象:上午實操授課,隨后參加視頻學術會議,下午修改論文,晚上做實驗……記者的采訪,只能在趕往訓練場的路上抽空展開。一到訓練場,張紅興麻利地穿戴好防護服,打開由他帶領的“創客”團隊研制的某型毒劑快速檢測儀器,一邊為官兵演示偵毒作業流程,一邊詳細講解操作要領。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速科技向戰斗力轉化。事實上,若不能把科技轉化為戰斗力,那么打贏無從談起。”結束授課,脫去厚厚的防護服,張紅興全身早已濕透。近年來,部隊列裝的武器裝備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同時越來越多的高學歷、高素質人才投身軍營,基層創新活力奔涌,基層“創客”團隊應運而生。胸懷“提高科技創新對戰斗力增長的貢獻率”的使命,這名防化老兵和他的“創客”團隊步履不停。
(相關資料圖)
年初,作為防化領域知名專家,張紅興接到上級賦予的某型裝備研制任務。半年來,張紅興帶領團隊對接科研單位、赴基層部隊調研,奔走于大江南北,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
“防化兵每天都在和危險打交道,我們要抓緊時間,讓團隊的科研成果更快更多地服務于部隊、應用于演訓場。”張紅興說。
在該旅旅史館內,記者看到了36封感謝信——收件人都是張紅興,寄信者則是來自大江南北的基層部隊官兵。
“從事防化科研工作以來,張紅興帶領團隊累計主持完成10余項科研項目,并全部轉化應用于部隊戰斗力建設。”談及感謝信,該旅領導滿是自豪,“基層官兵使用他研制的防化器材有了想法時,都愿意與他交流。”
在該旅另一處訓練場上,記者見到一臺由無人平臺搭載的偵毒設備。據介紹,官兵只需遠程遙控設備操作手柄,便可通過攝像頭及各類傳感器完成毒劑判別工作。
“過去,防化偵毒需要官兵前出操作,危險系數高、安全隱患大。”張紅興說,受無人排爆機器人的啟發,他和團隊成員研發了這款裝備,“目的就是讓官兵不用親身進入染毒地帶,也能順利完成偵毒任務”。
吃過晚飯,張紅興又馬不停蹄趕到實驗室,與團隊成員一起對某型材料防化性能進行實驗論證。記者看到,參與實驗的官兵中,不僅有專業技術軍官,還有軍士和義務兵。
“人才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撐。”張紅興告訴記者,如今,基層已成為科研創新的沃土,隨著“創客”團隊不斷壯大,一些友鄰單位官兵也加入進來,成為“客座研究員”。
一支基層部隊的科研團隊能發揮多大作用?記者從實驗室的一面榮譽墻上找到了答案:這支團隊成立至今,已先后完成10余項科研課題,多人榮獲國家和軍隊科研獎項,每名成員都在專業期刊上發表過論文,都擁有國家發明專利……
記者手記
集聚兵智 為戰而研
■張磊峰
戰爭是力量的對抗,也是科技的角逐。科技是核心戰斗力,是軍事發展中最活躍、最具革命性的因素。軍事領域是科學技術運用最快速最顯著的領域,要想加快提升軍隊打贏現代化戰爭能力,離不開先進科技支撐。
科研工作絕非“鏡中花、水中月”,一項科技成果只有被應用于軍事實踐,才能轉化為戰斗力。實踐中,我們必須堅持向戰而研導向,做到戰場需要什么、打仗需要什么,科技創新指揮棒就指向哪里,下大氣力聯結作戰需求側、對接部隊用戶端,讓更多的成果惠及部隊。
科技創新不是科研人員的專利,加速科技向戰斗力轉化,既需要專家,也依靠普通官兵。基層官兵位于軍事斗爭準備最前沿,既是武器裝備的使用者,又是作戰行動的執行者,能直接感知和反饋作戰對科技的需求。正是由于更了解裝備特性、戰場所需,基層“創客”的發明創造有時看上去雖不高大上,卻與部隊戰斗力建設所需緊密貼合,有望在未來作戰中發揮大作用。
生活中,我們習慣于贊嘆參天大樹的挺拔茁壯、枝繁葉茂,但也要給小草們一些激賞。它們堅韌不拔、謙遜踏實、團結協作,在石縫里、沼澤中、荒野上落地生根,完善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帶給人們諸多意想不到的驚喜。目光投射到張紅興和他的“創客”團隊身上,我們仿佛看到了推動科技強軍、人才強軍的力量;我們真切地感到,科研向戰任重道遠、未來可期,基層官兵必將在科研攻關中大有作為。(張磊峰 特約記者 李佳豪 通訊員 左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