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白露過后,天氣開始變得微妙,空氣中有夏天和秋天兩種味道。在這詩意般的美好日子里,跟著《寫在大地上的歷史》走近自帶“仙氣飄飄”的古村落——丹灶仙崗村,探尋嶺南文化脈絡。
潺流千年的“蟹眼仙泉”、承載葛洪傳說的古道仙缽、金漆木雕的粵劇古舞臺……仙崗村遺留下的痕跡,似乎在告訴世人這里曾經的富庶和名望。這個堪稱“嶺南村落文化明珠”的古村,仿佛讓時光也慢了下來。
因葛洪取水練丹而得名
(資料圖片)
一場雨水過后,遠處云海飄渺,從桂丹路一路前行,拐進一個不起眼的小路,就進入丹灶仙崗村。行走其見,村內的古門牌、古建筑和古街巷,皆充滿一股“仙風道骨”之氣。
仙崗村水網密布。
仙崗村毗鄰丹灶仙湖,位于丹灶鎮西部,為仙崗社區居委會所在地。依崗而建的仙崗村,始建于南宋初期,陳姓南遷至此定居而形成。
傳說東晉成帝年間,道教大師葛洪云游至此。濃蔭之下得一佳泉,其水清冽,可以煉丹。葛洪登上金峰崗頂,遙望東南,山環水繞,群鳥相鳴,百花齊放,實在是養生煉丹之勝地。于是,舉鋤劈灶,取泉水洗藥煉丹。得道升仙后,遺下煉丹用的仙缽,“仙崗村”由此而得名。
雨后彩虹。
仙崗因葛仙而名,因仙泉而興。作為“仙崗八景”之一,宋代的“蟹眼仙泉”歷經歲月滄桑,依舊潺流不息。井內清可見底,捧少許泉水一嘗,略有甘甜味道。
“蟹眼仙泉”吸引很多市民前來裝泉水。
蟹眼泉是村里的一對流水井,井水甘甜,四季長流。自古以來“蟹眼雙泉”便分為雄雌兩泉,雄泉井口呈方形,而雌泉井口呈圓形,取義為道教中的“天圓地方”。而自村有記載以來,蟹眼泉的泉水800多年從未干涸斷流過。只是,“雌”蟹眼泉在1959年仙崗村修路時被埋,2012年丹灶鎮政府投資重新開挖。
陳氏大宗祠。
如今,村民們都形成了好好保護蟹眼泉的信念。每天都有遠到廣州、近至本村的人們開著車子、拎著罐子前來打水……
“仙崗八景”其余七景名字皆頗為雅致,分別為沙堤得路、隔江煙雨、釣魚晚望、松門古道、鰲魚出動、紅棉雙輝、陳定初晚。時光荏再,除蟹眼不息外,其余景點已隨時間走入歷史的煙塵。
堪稱嶺南村落文化明珠
一座凝結時間烙印的古村落,漫步于此,一股讓人肅然起敬的古老感撲面而來,獨具嶺南特色的祠堂群建筑遍布村內,陳氏大宗祠、立之祖祠、與之祖祠、仙崗書院……一處處古跡都見證著仙崗村的發展,雖悄然無聲,但暗藏濃濃鄉情。
“以前仙崗村人,出過很多政界名流,巨商富賈!”說起仙崗村曾經的輝煌,村中長者都很激動,“當時仙崗村在丹灶鎮所有村居中是最富裕的一個了!”
游船經過有為水道仙崗段。
據資料記載,一代愛國儒商陳仙洲就是仙崗人。1938年武漢淪陷,日偽邀陳仙洲效力皇軍,被他斷然拒絕。當年他為支持抗日,將自己在武漢所經營店鋪的古玩字畫拍賣,用以購買飛機,保衛武漢。其愛國之舉,在武漢引起轟動。
村中廣為流傳的,還有歷史人物陳廣文。光緒廿四年,陳廣文滿百歲壽辰,地方官員呈報朝廷,光緒皇帝下旨賜銀建石牌坊一座,題曰“百年人瑞”,封奉政大夫、候選州同。陳廣文同時還建造11間大屋、1間大間廳、1間大生祠、1間村祠,占地三千多平方米。
有為水道悠長,碧水環繞。
在眾多的古建筑中,仙崗書院尤為著名。如今,書院已活化升級為仙崗村的“嶺南文物館”,里面展陳了許多精美的金漆木雕、滿洲窗、牌匾等古物,更是修葺了央視都前來取鏡的仙崗古舞臺,重現嶺南傳統民居生活場景,體現嶺南日常生活文化。
這是佛山市繼祖廟萬福臺后的第二個古舞臺,利用了仙崗書院這個古建筑,修葺之后重點打造成為粵劇藝術的傳承文化基地。
古舞臺并非是仿古設計,而是丹灶收藏家張炎利用明清、民國時期的藏品改造而成。古舞臺的打造,工藝精美,用的都是傳統的金漆木雕,從8000多件木雕中篩選出適合的尺寸、圖案的木雕,花了近半年時間修復,逐件鑲嵌拼接而成的。“出將入相”的傳統戲臺布局、金漆木雕的背景,古樸厚重的木桌,充滿了傳統嶺南的文化韻味。古舞臺也是著名粵劇演員林小群的粵劇傳承基地,平時這里會不定期組織舉辦粵劇學習交流活動,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仙崗書院的粵劇大戲臺,樂聲飄揚。
信步走在仙崗村的古老巷子里,似乎被包裹在浪漫的“仙緣”中。村內的浪漫愛情故事俯拾皆是,葛洪與鮑姑邂逅的“愛情古”,蟹眼泉、相思樹、孖祠堂,任思緒飛揚,似乎當年葛洪和鮑姑相攜濟世救人的場景還在眼前……
文化資源成為文旅產業
文化因城市而興,城市因文化而盛,文化繁榮是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
去年,南海區文化發展大會提出了“以文潤城、以文興城”的要求,而在仙崗,“以文潤村、以文興村”的實踐是如此成功——2019年仙崗獲“中國傳統村落”“佛山市美麗文明村居”稱號,2021年獲“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稱號,2022年又先后獲得“佛山市鄉村振興示范村”和“佛山市十大最具鄉愁美麗鄉村”稱號。
優美的自然神態環境吸引了鷺鳥棲息。
作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這些年來,仙崗村古建筑墻體、葛仙古道、雞蛋花廣場、番塔廣場、村史館等系列修建改造工程相繼完成,形成了一條較為成熟的鄉村旅游鏈條。仙崗“燒番塔”還被列入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仙崗社區黨委書記歐錫康介紹,近年來,他們致力于打造以養生文化為特色的文旅品牌,每年下半年都會以燒番塔為核心內容,打造具有嶺南特色的廣府廟會。廟會上既可以品嘗嶺南特色小吃,還可以一覽南海古村風貌,更有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丹灶特色非遺文化羅行竹編、盲公話等等。“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在延續這項古老民俗的同時,孕育具有新時代特色的仙崗文化底蘊,將這里打造成網紅打卡目的地,讓更多人領略仙崗古村的文化之美。”
榕樹,祠堂,仙崗村優美的環境。
“仙崗有發展文旅產業良好的條件與潛力,近年來不斷有‘靈魂項目’的注入,讓古村煥發青春。”歐錫康信心滿滿表示,仙崗的村容村貌、硬件設施有了較好的基礎。接下來,將進一步豐富旅游業態,讓吃、住、游、購、娛等要素充實起來,讓文化資源成為文旅產業。
對于備受關注有為水道游船,自去年試運營一來,有為水道像一條時空隧道串起一個又一個古老的歷史故事,葛洪、文天祥、康有為……南海創新發展的 “有為精神”可以在此尋根溯源。
對于未來的發展,丹灶人滿懷希望。他們期待著,丹灶能夠成為南海水脈上的耀眼明珠,能夠為他們帶來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