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內的長椅上,幾名婦女說笑間,手里的藤編窸窸窣窣響個不停;鎮電商服務中心里,帶貨主播清一色的農民面孔;鄉村振興學院培訓基地里,干部群眾齊坐一堂學習直播帶貨知識……記者近期在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馬山鎮看到,在鎮農村經濟合作聯社和電商產業的帶動下,當地鄉村產業發展處處彰顯出生機和活力。
(資料圖)
馬山鎮距離濟南市區和長清城區都只有二三十公里,但地處山區,產業基礎薄弱,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進城務工。如何讓留守婦女和老年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是當地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難題。近年來,馬山鎮通過藤編等產業促進村民增收,并引入直播團隊打開產品銷路。
圖為馬山鎮民居。新華社記者張鐘仁 攝
在率先邁出“轉換賽道”步伐的馬山鎮小崔村,村民張希珍的手上下翻飛,一個藤編手提包已完成大半。“馬上就能收口了,像這樣的包,我兩天就能編一個,每個能拿到150元報酬。”張希珍告訴記者。
2021年開始,小崔村組織村民進行藤編培訓,發展特色手工業。掌握技術之后,不少村民對材料投入和產品銷路有顧慮,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便墊錢采購原材料分發給村民,并回收產品集中銷售。“今年以來,小崔村接到60多筆藤編訂單,村民完成藤編產品3886個,從事藤編工作的村民人均收入近5000元。”小崔村黨支部書記張青說。
圖為馬山鎮村民張希珍正在制作藤編。新華社記者張鐘仁 攝
部分村有了能致富的產業,一些村仍在摸索探路,“聯村共富”被提上日程。今年年初,馬山鎮農村經濟合作社聯合社成立,探索推動村集體經濟擴大規模經營,實現鄉村振興連片發展。
“合作聯社不但讓藤編產業輻射到周邊25個村,還發掘了雙泉莊村中藥香囊、焦莊村木雕等20余種手工藝品,產業日漸興旺。”馬山鎮副鎮長田雨說。
為了讓產品走出村莊,馬山鎮引進直播帶貨團隊。在馬山鎮電商服務中心,葡萄種植戶劉雪趁著直播團隊還沒開播,抓住機會向“小年輕”們討教。劉雪說:“我每天在家直播帶貨,跟年輕人學了不少竅門,還真能用得上。”
馬山鎮電商服務中心主任王興偉介紹,政府和當地企業承擔了直播團隊的日常開銷。“我們帶貨沒有中間環節,收入直接給到村集體和村民。”
圖為馬山鎮引進的直播團隊正在直播帶貨。受訪者供圖
當地還與山東財經大學的專業團隊合作,對村民進行多種知識和技能培訓,讓更多村民在電商的“新賽道”上順利“起跑”。“剛直播的時候,介紹產品說著說著就跑題了。”馬山鎮魏莊村黨支部書記劉興喜說,經過專業培訓,他和村民們慢慢學會了推介產品、與觀眾互動,并根據消費者的反饋改進產品。
目前馬山鎮已建成3個直播間,直播時最多同時在線觀眾人數達7萬多人,累計直播帶貨銷售額已超過2000萬元。“下一步,我們將在每個社區設立直播間,培育壯大電商經營主體,建立完善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推進中醫藥、雪桃、手工藝品等特色產品線上銷售。”馬山鎮黨委書記付勐說。(記者張鐘仁、邵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