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財聯社9月7日訊(記者 汪斌)最近股價大漲的A股光刻膠概念股格林達(603931.SH)正面臨“冷熱交織”:近10個交易日內,公司股價漲幅超過27%;但在今日召開的業績會上,財聯社記者注意到,一個小時的會議時間內,僅有兩位投資者向管理層提問,分別聚焦在公司項目進度以及主要產品收入規模等方面。這與格林達近期在二級市場的火爆形成鮮明對比。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業績會上格林達管理層對于多個問題避而不答,且回復內容多次出現“復制粘貼”,被與會投資者詬病為“不坦誠磊落”。
格林達的產品主要有顯影液、蝕刻液、稀釋液、清洗液等,公司目前約90%營收來源于面板行業。對于下游顯示面板、半導體下半年的行情,格林達董事長蔣慧兒稱,“二季度起,終端消費需求緩慢復蘇,顯示產業也逐步回暖,在供給端的主導下逐步走出低谷。”
業績說明會上,蔣慧兒表示,公司在夯實核心產品顯影液市場的同時,將不斷拓展其他新產品如剝離液、蝕刻液等顯示面板用濕化學品和半導體用濕化學品市場。不過,當被問及公司光刻膠用剝離液產品、半導體用顯影液和稀釋液在手訂單情況及產能利用率時,蔣慧兒僅表示,“公司根據下游客戶實際需求進行生產。”
財報顯示,受主要產品量價齊跌的影響,2023年上半年格林達實現營收、凈利均出現下滑。針對下半年業績能否修復的問題,蔣慧兒并未直接回答,但其在會上多次強調:“隨著終端消費需求緩慢復蘇,顯示產業也逐步回暖,行業供需關系逐漸趨向平緩,市場結構升級趨勢顯著。中長期來看,下游行業整體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有投資者提出,格林達業績下滑是由于原材料價格下跌帶動產品降價的說法“站不住腳”,根據公司發布的2023年半年度主要經營數據公告,上半年公司主要功能濕電子化學品平均售價8.86元/公斤,降幅為13.65%,但主要原材料三甲胺、碳酸二甲酯、包裝桶上半年平均進價分別為7556.35元/噸、4482.54元/噸、331.38元/只,同比分別下降54.85%、28.21%、49.58%,主要原材料進價成本降幅遠高于售價降幅。
對此,蔣慧兒稱,“公司產品價格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確定,在確保銷售價格體現公司產品質量和技術優勢的前提下,根據公司戰略規劃、經營目標、產品市場需求、競爭格局、運輸方式和距離等情況,在保證一定毛利率的基礎上,參考客戶要求及回款期限等因素確定。”
值得關注的是,格林達全資子公司四川格林達上半年虧損646.26萬元,上年同期虧損230.22萬元。
公告顯示,格林達募投項目四川格林達100kt/a電子材料項目(一期)在經過多次延期投產后,終于在今年8月底進入試生產階段。對于四川格林達100kt/a電子材料項目(一期)何時達產、四川格林達今年能否扭虧的問題,蔣慧兒均回復稱,“四川格林達 100kt/a 電子材料項目(一期)目前處于試生產階段,試生產結束并換發安全生產許可證后才能投入正式生產和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