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華商基金資產配置部研究員李健發表觀點稱,高波動是權益市場的典型特征,短期視野內可能會有一些幸運兒依靠運氣因素獲得較好的交易收益,但放眼長期獲得持續的交易收益前提是具備持續的交易能力。然而持續的交易能力更多仰仗是投資者自身的比較優勢,這種比較優勢無外乎信息獲取優勢和研究認知優勢等兩種來源。
信息獲取優勢方面,李健表示是指具備可以更快速且準確獲取投資價值信息的優勢。放在基金投資中,有投資價值的信息一般有兩種類型,一是基金重倉個股的潛在利好或利空信息,二是對市場整體有較大潛在影響的宏觀或產業政策信息。不過顯而易見,這種信息獲取優勢在邏輯上不可持續,這種獲取此類優勢信息的手段往往是高難度,還可能承擔更多風險。
研究認知優勢方面,李健認為研究認知優勢的持續性在邏輯上可能更強一些,這種優勢具體又可分為基金研究和市場研究兩大類。把基金研究優勢轉換成交易能力,比如通過對基金風格的深入研究,在覺察持有基金的風格未來可能會出現不利漂移時,及時做出應對。把市場研究優勢轉換成交易能力,比如通過跟蹤領先市場風格的一系列指標,在判斷市場風格可能出現變化時,及時增加配置風格相匹配的基金并減少配置風格相對立的基金。
李健認為,想要獲取真正可持續的交易能力并不容易,畢竟在波動的市場面前,任何能賺取較高超額收益的機會都將面臨激勵競爭,在與專業投資者的同場競爭中,普通投資者無論在信息獲取方面還是在研究儲備方面肯定都是較難比肩的。因此,相比思考如何獲取交易能力,普通投資者可能更應該關注如何規避交易劣勢,具體可能有兩種方案:一是把交易能力托付給專業機構,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二是減少短線交易,拉長基金持有期。如此,可力爭獲取較長期的市場貝塔收益和主動型基金剝離風格的阿爾法收益。當然,從風格中性角度,構建一個風格分散的基金組合也是非常必要的。
(文章來源:券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