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這是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連續第9年發布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報告在延續以往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最新態勢量化分析的基礎上,首次研究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效率水平,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參考。
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數字經濟進一步實現量的合理增長。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3%,已連續11年顯著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相當于第二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41.5%。
我國數字經濟結構優化促進質的有效提升。2022年,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與產業數字化規模分別達到9.2萬億元和41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分別為18.3%和81.7%,數字經濟的二八比例結構較為穩定。其中,三二一產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44.7%、24.0%和10.5%,同比分別提升1.6、1.2和0.4個百分點,二產滲透率增幅與三產滲透率增幅差距進一步縮小,形成服務業和工業數字化共同驅動發展的格局。
我國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進一步提升。從整體看,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為1.75,相較2012年提升了0.09,數字經濟生產率水平和同比增幅都顯著高于整體國民經濟生產效率,對國民經濟生產效率提升起到支撐、拉動作用。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小幅上升,第二產業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十年間整體呈現先升后降態勢,第三產業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成為驅動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關鍵力量。
我國數據生產要素價值進一步釋放。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基礎制度加快建設,破解數據價值釋放過程中的系列難題。同時,數據要素市場建設進程加快,數據產業體系進一步健全,數據確權、定價、交易流通等市場化探索不斷涌現。
“數字經濟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核心力量,數字經濟規模更大、占比更高,持續為國民經濟穩增長保駕護航。”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余曉暉在解讀研究報告時表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數字經濟規模首次突破50萬億元,達到50.2萬億元,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近5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到41.5%,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加穩固,重要支柱地位更加凸顯。
余曉暉指出,從總體規模看,2022年,有17個省區市數字經濟突破1萬億元,包括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福建、上海、湖北、北京、四川、河南、河北、湖南、安徽、重慶、遼寧、江西、陜西等。從經濟貢獻看,浙江、福建、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區市,數字經濟已成為拉動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數字經濟GDP占比均已超過50%,此外,廣東,江蘇、山東、湖北、重慶等省區市數字經濟占比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從發展速度看,18個省區市數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責任編輯:韓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