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前瞻數據PMI公布了,下滑得有些嚴重,讓人非常意外。
5月4日,4月財新制造業PMI為49.5,低于3月0.5個百分點,2月以來首次落至收縮區間。
【資料圖】
這一走勢與國家統計局制造業PMI一致,也是2023年以來首次低于榮枯線。
再看一下官方制造業PMI總體情況:
1、4月官方制造業PMI為49.2,比上月下降2.7個百分點。
這個數據,不僅遠低于51.5的市場一致預期,且低于50的枯榮線。
什么意思?制造業意外進入收縮區間。
再進一步看:
生產端:4月生產指數回落4.4個百分點至50.2%,已逼近榮枯線;采購量指數下降4.4個百分點至49.1%,今年以來首次跌破榮枯線。
需求端:新訂單指數回落4.8個百分點至48.8%,今年以來首次落至榮枯線以下;新出口訂單回落2.8個百分點至47.6%,2月以來首次降至榮枯線以下。
也就是說,無論是生產端,還是需求端,還是整體數據趨勢,都基本上陷入了收縮區間,制造業情況不樂觀。
2、4月非制造業PMI為56.4,比上月下降1.8個百分點,為當年次新高。
這個數據,低于57的市場預期,但是遠高于50的枯榮線。
意思是,非制造業下滑程度有點超預期,擴張的速度進一步放緩,但是總體上仍處于較高的擴張水平。
3、4月綜合PMI為54.4,比上月下降2.6個百分點。
企業綜合生產的速度開始放緩,但是總體上仍處于較高的擴張水平。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結構情況:
1、大中小企業同時收縮,究竟是誰在支撐經濟呢?
4月份,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9.3%、49.2%和49.0%。
較上月分別下降4.3、1.1和1.4個百分點,而且均低于50的臨界點。
也就是說,大、中、小企業整體進入收縮區間。
再結合一季度利潤情況: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企利潤同比下降16.9%,股份制企業利潤下降20.6%,外商及港澳臺企業利潤下降24.9%,私營企業利潤下降23.0%。
問題來了,經濟究竟在靠誰支撐呢?
難道是規模以下的小微企業?
2、哪是什么制造業在支撐經濟,還是建筑業在支撐經濟,是基建在支撐經濟。
4月建筑業PMI為63.9,連續3個月處于60以上,其中土木工程建筑業PMI繼續第二個月高于70.0。
這說明什么?建筑業仍然在以極其高的速度在擴張。
關鍵是,究竟是基建還是地產在支撐呢?
4月重點50城新房月日均成交環比降26.3%,同比升25.9%,增速較上月回落11.5百分點。
昨天政治局會議重提“房住不炒”,并且政策重心仍然是“保交樓”。
再結合當下房企拿地,以及新開工意愿,可以得出,房地產的支撐因素在下降。
也就是說,當下建筑業如此火熱,主要還是基建在支撐。
結合制造業現狀,這也打破了一個錯誤認知:制造業在支撐經濟。
我們知道,無論是產業政策,還是金融政策,都在傾向于制造業,尤其是新能源、芯片等高端制造業。
不可否則,這些企業也確實得到了非常多資源,而且增速也相當高。
因此,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認知是,在房地產不行的情況下,制造業在支撐中國經濟。
現在一看,哪是什么制造業在支撐經濟,還是建筑業在支撐經濟,也就是,基建在支撐經濟。
3、消費非常火爆,生產已經開始疲軟。
這個五一假期,大家都深有體會,必將創下多個歷史紀錄,出行、消費、景區接待等等。
消費火爆,大家肉眼可見。
再看4月PMI數據,與居民出行和消費密切相關的交通運輸、住宿、文化體育娛樂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高于60.0%。
數據上也顯示,消費正以極高的速度在擴張。
我們再看一下,4月份,裝備制造業、消費品行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耗能行業PMI分別為50.1%、49.8%、49.3%和47.9%,低于上月2.9、2.1、1.9和3.2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只有裝備制造業的生產處于擴張區間,其他行業都處于收縮區間。
結合起來看就是,消費火爆毋庸置疑,但生產已經開始疲軟。
結合PMI數據,如何看待當下宏觀經濟呢?
1、制造業PMI數據超預期大跌,并陷入收縮區間,雖然不能說宏觀經濟又不行了。
但是,這至少意味著,宏觀經濟的脆弱性,遠超預期。
2、當下宏觀經濟強勢地方在于消費,脆弱點在于生產。
我們必須明確一點,沒有生產支撐的消費,不能持久。
當下的消費狂熱,就屬于壓抑3年后的報復性消費。
未來消費能否持續,還得看生產,看就業,看收入情況。
3、當下宏觀經濟支撐因素,基建貢獻最大,制造業的貢獻開始減弱,而且這是在各種產業政策和金融支持的情況下走弱的。
基建好拯救,制造業難拯救,尤其是在制造業支持政策已經“打滿”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