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 張豪 鄒麗珍 何昱
圖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鐘振彬
5 月 21 日,2023 大灣區科學論壇開幕式及主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行,包括全球頂尖科學家,海內外院士,以及國際組織、學術機構、企業家在內的各界代表出席。在主論壇上,各路重磅嘉賓對物理學發展、生物智能、科技創新等 ) ;">進行了精彩的演講。
(資料圖)
期待大灣區科創領域的有趣碰撞
生物智能和機器智能之間有什么相通之處?2013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 · 萊維特(Michael Levitt)在主旨演講中闡述了 " 生物智能和機器智能對科學技術創新的影響 "。
他說,地球上有三種不同但是密切相關的智能——生物智能、人類智能和計算機智能。基于進化機制,生命從簡單的單細胞演化成為了復雜的生命體,而所有生物體都具有生物智能。
"DNA 存儲了生命信息,形成蛋白質結構,折疊的蛋白質分子遠小于未折疊的部分,形成三維結構,從而復制成為不同的生命體。" 邁克爾提到,在人工智能的神經網絡中,也有類似生物演化的過程,通過不斷地 " 學習 ",形成越來越復雜的網絡結構。
身為諾獎得主,邁克爾還分享了自己總結的獲得諾獎的五個要素。其一是要有充足的研究經費,其二是不存在明顯的官僚主義,其三是研究要以小型團隊為佳,其四需要來自同儕的強大壓力,其五需要團隊成員們和諾獎得主一樣充滿自信。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邁克爾 · 萊維特認為,大灣區科學論壇本身是多學科的,真正有趣的科學是不同的領域之間的接觸和碰撞,譬如說物理學和經濟學,醫學和計算機科學等。通過這種接觸,總能發現一些新的東西,他特別期待這樣的互動。
對于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發展,邁克爾 · 萊維特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從生物學研究經驗中,他認為保持多樣性是非常重要的,廣州、深圳、香港這些城市,彼此之間有著很多的不同,同時又能夠保持開放而密切的互動,這將形成非常強大的競爭力。他進一步表示,廣州有很多優秀的大學,而深圳有不少很棒的初創公司,這樣可保持科創生態多樣性。
" 我覺得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合作是至關重要的。" 對獲得 2007 年諾貝爾和平獎的 IPCC 報告作出貢獻者、加州伯克利大學分校教授丹尼爾 · 科曼(Daniel Kammen)在作主旨報告時說,為了實現遏制全球變暖的目標,中美等國家應該就更多地使用清潔能源密切配合。
丹尼爾 · 科曼介紹,他與成都的一家企業合作,改進深圳新能源出租車的充電方案,滿足 3 萬多輛出租車及時充電的需求,避免影響出租車司機的工作。" 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和電動車的數量都在不斷增加,形成雙贏和正向循環。深圳的例子可以在其他地方復制。"
跨學科研究應對老齡化問題
"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葉玉如關注老齡化問題。她說,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人口結構變化非常大,隨著人口老齡化,形成了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巨大壓力。因此,要加強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科技創新能力。
她提出,大灣區作為重要的經濟和科技中心,有能力來幫助國家應對老齡化挑戰。大灣區內眾多的高校、研究機構、醫療機構、生物醫藥企業等,都可以為應對老齡化的研究成果轉化提供廣泛的合作機會,也可以推動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
葉玉如說,對于老齡化相關問題研究的趨勢是多學科的交叉研究。通過跨領域、跨地域、跨界別的合作,可以集聚多方力量,一起推動將大灣區建設成為老齡化領域的科技創新中心。
" 人工智能對于老齡化疾病診療方法的研究工作是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的。" 葉玉如提出,很希望可以建立大灣區老齡化跨學科合作平臺,聯合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醫學以及工程學等學科來開展老齡化的研究,培養老齡化研究跨學科人才。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長滕錦光闡述了 " 促進跨學科研究,貢獻大灣區建設 " 的相關觀點,他表示,香港理工的科研新方向是以跨學科研究應對社會挑戰,因此成立了 11 個研究院和 5 個研究中心,并利用跨學科研究支撐獨特學科的發展。未來,香港理工計劃在全國各地設立若干技術創新研究院,利用自身所長對接產業所需。
中國聯通董事長劉烈宏表示,中國運營商三次轉型走在世界前列。當前,以云服務為基礎的算力服務已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中國聯通以云聚智,推進算網創新,豐富面向人工智能的算力供給。
" 我們將全面升級云服務,積極探索計算、存儲、網絡性能突破,提供更多種類、更高性能、更具性價比、更低時延、更高可靠的算力供給。" 劉烈宏表示,目前,中國聯通已經布局了深圳粵港澳大灣區算力調度平臺和韶關國家級算力中心。
(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陳詩潔
校對 | 趙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