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以企興“鏈”,以“鏈”興“群”。各地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時,不約而同將目光投向“鏈主”企業,希望發揮其頭雁效應,推動產業建“圈”強“鏈”。
培育“鏈主”企業并非“播種就一定有收獲”,但也不是“可遇而不可求”。以實體經濟為“看家本領”的江蘇,應發揮現有優勢,補齊短板弱項,在“鏈主”企業的培育中脫穎而出。
先厘清概念,再精準施策。“鏈主”企業一定是行業龍頭企業,但行業龍頭企業不一定擔得起“鏈主”的角色。有的企業,其所在產業鏈不夠長,或者企業雖體量大,卻在價值鏈上并不處于優勢地位,就很難為產業帶來質的提升。因此,一方面要在延鏈、鍛鏈上下功夫,推動傳統行業向先進制造業躍升;另一方面要致力于營商環境的優化和創新要素的聚集,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孕育一批一流的大型企業。
“育土”須有耐心和恒心。近年來,我省將產業集群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有效結合,從率先提出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產業航空母艦,到聚焦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重點產業鏈,全鏈提升的江蘇制造,已鍛造出不少產業“金鏈條”。應看到,打造產業集群猶如“滾雪球”,開始階段不必追求高速度,而是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多做調布局、優結構的工作。各地應充分發揮產業園區的“港灣效應”,打造企業抱團應對外部風險的“避風港”、產業駛向更廣闊市場的“補給港”和要素聚集的“引力場”,保證“產業雨林”有充足的“陽光、空氣和水分”。
“育土”完成,“大樹”長出,“鏈主”企業是不是自然就出現了呢?也不一定。“鏈主”企業不僅要自己發展好,更要有意愿、有能力帶領大家一起好。有的龍頭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存有疑慮,比起聯合研發更傾向于自研,比起引領行業更愿意加固自身“護城河”。這說明,營商環境的某些領域仍然存在薄弱環節,若是產業發展的“土壤”板結一塊,企業圈地自封,就很難為產業鏈帶來質變。
解決這個“臨門一腳”的問題,就需要用“有形的手”來“松松土”。相關部門應正視龍頭企業的疑慮和訴求,創新管理機制,搭建融合橋梁,在人才、技術、平臺、資金等方面提供“1+1>2”的可能性,提升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發展的意愿和能力。比如探索以企業為主體的“揭榜掛帥”創新機制,建立龍頭企業、研發機構和上下游企業共同參與的知識產權聯盟,引導企業設立、參投產業基金等。各地各部門應不斷適應新的形式、回答新的命題,在“育土”和“松土”中展現擔當作為,為培育更多“鏈主”企業提供有效支持。
上觀號作者: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