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6月2日,艾迪孚貝(山東)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條條自動化生產線正高效運轉。研磨打碎的紙漿,在生產線上“走”一圈,經過提取、成型、晾曬等流程,最終變成了一個個電子產品的內包裝材料,供給國內各大知名電子信息企業。
別看現在紙塑生產線忙個不停,而在上個月初,這一板塊的生產卻一度處于停擺狀態。“多虧了政府部門帶著專家上門幫我們解決了材料偏色難題,恢復了正常生產節奏。”企業運營負責人王春說。
艾迪孚貝是威海市電子信息產業的重點配套企業。不久前,企業生產的一款紙塑材料出現了偏色現象,達不到客戶的交付要求,無法按期交貨。
一籌莫展之際,王春想到了威海市的“1+4+N”創新平臺。王春說,他找到市產業技術研究院,說明了企業遇到的難題,對方保證,第二天就帶著專家去企業“問診”。
結合企業需求,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從平臺的高層次人才庫里匹配到了山東船舶技術研究院化工領域的一位教授。簡單對接后,雙方一拍即合。
第二天,一場現場研討會開進了企業生產車間。王春帶著教授順著生產線走了一圈,對上料、攪打、烘干、成型等各個關鍵節點進行仔細研究。經過近2小時的討論,采購端一個細小的變化引起了教授的注意——不久前企業更換了原材料紙漿的供貨商。
順著這一線索,對紙漿的成分進行了分析檢測,很快找到了問題的根源:紙漿中有糖分殘留,導致產品出現偏色情況。
把準了“脈”,“藥方”開起來就容易多了。當場,這位教授便提供了兩種解決方案:加入添加劑,調整紙漿的濃度,或是調低烘干溫度,延長晾曬時間。
按照教授給的法子,企業對生產工藝進行了調整。7天后,喜訊傳來,不僅產品偏色問題解決了,企業如期交貨,還有了額外的收獲——產品的結構強度明顯提高,生產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王春算了一筆賬:僅改進工藝的這一個月,就省去了近8萬元的生產成本,如此一年能省下100萬元。“專家上門送來的‘金點子’解決了企業眼前的難題,更為我們后續開拓市場提供了技術保障。”王春說。(Hi威海客戶端記者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