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浜文化是無錫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可以說是無錫地域文明之源。為迎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6月2日下午,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華東基地探源科考艙,對去年出土的馬鞍遺址中的兩座馬家浜文化墓葬進行實驗室考古,并通過線上直播,邀請網友共同開啟6000年前的歷史“盲盒”。
△實驗室考古現場
無錫發現6000年前原住民文化
【資料圖】
2022年4月至2023年2月,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馬鞍遺址,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馬家浜文化的一批墓葬。該遺址位于無錫市濱湖區胡埭鎮,還發現了一批房址、灰坑,還有隨葬品有陶器和玉器(玉玦)等諸多遺跡。
“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首批無錫先民所創造的文化。”據考古研究所所長劉寶山介紹,馬鞍遺址馬家浜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總數不多,但這批墓葬整體保存狀況較好,出土的玉、石器較為精美,特別是這批墓葬人骨保存比較完整,也是解讀無錫“早期先民”的“一把鑰匙”。
出土馬家浜文化遺物有捕魚業的網墜;以石錛、石鑿、紡輪、網墜為主的生產工具;以陶釜、爐箅、陶豆、陶罐、陶盆為主的日用陶器;以玉玦為主的裝飾品;另有陶球、陶塑象形陶器——陶豬……這些遺跡也點點滴滴勾勒出6000年前無錫原住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陶豬是無錫第一次發現馬家浜文化陶豬雕塑藝術品
“這只陶豬是無錫第一次發現馬家浜文化陶豬雕塑藝術品。除了生產所用的磨制石器和生活使用的陶器之外,還有罕見的精美小型玉器,主要是用來裝飾的玉玦、玉璜等,雖然品種、數量不多,但這也是無錫地區發現最早的玉器,反映出當時人類已有了藝術審美。”
劉寶山還補充道,馬家浜文化遺址中沒有發現夫妻合葬墓,單體墓葬之間的隨葬品數量差別很小,墓坑大小基本一致,看不出社會等級分化,貧富差異不大,這也印證了馬家浜文化母系社會階層沒有發生分化、等級制度還沒有建立的典型特征。
實驗室考古,揭開考古“神秘面紗”
此次,考古研究所發揮“探源科考艙”技術優勢,邀請體質人類學、巖石礦物學、粘土學、微生物學、微痕分析和科技考古等方面專家,多角度、專業化提取墓葬各種信息。這也是全國第一次對馬家浜時期的墓葬開展實驗室考古,表現出我國考古向著精細化、科技化、跨學科化方向發展。
△實驗室考古現場
考古現場,兩座馬家浜文化墓葬置于“探源科考艙”內,工作人員身穿工作服、戴著口罩,用小工具一點點從墓葬土層中挖掘出小塊的人骨,并用牙簽在土壤位置做標記;微生物、黏土、巖石礦物學等學科研究專家多方位提取土壤樣本,以便后期繼續研究……
微生物研究專家、無錫一三零微生物研究所教授夏本立表示,通過對墓中微生物的研究分析,可以倒推當時當地的土質,甚至可以從中提取歷史信息,根據局部環境結合資料推斷彼時大的環境。至于墓中人是青年還是中老年?營養狀況如何?均待取樣后在實驗室做進一步分析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錦瓊介紹,如今實驗室考古已成為一種趨勢,也屬于科技考古范疇下的一種考古形式。在野外清理墓葬的時候,會受到露天條件的影響,而將其整體打包進入一個設備齊全的實驗室,更有利于開展各學科的研究,更全面地提取信息。
“考古絕不僅僅是挖寶,而是有一套科學系統的研究方法。”唐錦瓊表示,此次實驗室考古直播,主要為了進行考古科普教育,讓大眾了解考古,不再是田間地頭“挖呀挖呀挖”,而是向著科技化、精細化方向發展,也需要專業知識,甚至需要多學科、跨部門協同合作。截至記者發稿前,兩個小時的直播已吸引超過300萬人次線上圍觀。
現代快報+記者 陳敏
(校對 張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