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制藥企業工作人員在制作藥品包裝。 陳思汗 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粒米能蓋住4個字,藥品說明書屢見“微雕印刷術”。據半月談報道,當前,藥品說明書內容越來越多,越來越規范,但字號越來越小,最小的字體僅4磅,年輕人看著都費勁,更不要說老年人。這樣的說明書,成為老年人群體安全用藥的一塊絆腳石。
藥品說明書字號畸小現象,被吐槽已久。有網友跟帖說,每次都要用手機拍下說明書,將字體放大才能看清。我有三位親人在醫院和診所上班,一位是退休老人,兩位是中年人,他們也經常感慨很多藥品說明書字號小到出奇,有時甚至借助放大鏡閱讀。可見,這個問題,在專業領域內外都存在許久。
把藥品說明書看清楚,明白用法用量、禁忌癥這些緊要信息,患者才能精準和安全用藥。否則,用藥就暗藏風險,且很難自控。
報道指出,字體過小趨勢的形成,主要在于監管部門對說明書專業性要求越來越高,標注內容越來越多,可對字號要求又不具體,廠家出于生產成本的控制,一般會選擇在既有的紙張尺寸范圍內不斷壓縮字號。
但顯而易見,藥品廠家也有玩弄字眼、敷衍了事之嫌。《藥品管理法》規定,藥品說明書文字應當清晰,生產日期、有效期等事項應當顯著標注,容易辨識。雖然何為“清晰”、何為“容易辨識”無明確標準,容易被鉆空子,但標準之上還有倫理。
一般而言,適合正常群體閱讀的字號大小應為四號,但大部分藥品說明書字號遠小于四號,有的甚至達到八號。這樣的大小,對正常人僅憑肉眼的閱讀模式造成了極大的壓迫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藥品說明書并不一直都是現在這樣的字小如蟻,而是逐漸變小的。這也足以說明,藥品廠家不是不懂“正常閱讀”的含義,而是對此中門道非常清楚。如今的怪異情狀,不過是廠家趨利化選擇且未受到干預的結果。
在藥品包裝自動化作業的模式下,重新設計說明書意味著需要增加一定的成本,但在藥品價格水漲船高的語境中,這種成本支出并不突兀。正如有網友所說,如今很多藥盒越來越大,里面卻沒幾片藥。如此“豪橫”,源于廠家不惜成本在外包裝上下功夫,極力突出品牌效應。那么,將說明書字印大一點,怎么就那么難?
關鍵還是對群眾的感受缺乏關切。這種內外有別、看人下菜的算計,讓人不是滋味。企業應該明白,包括適老化在內的旨在滿足消費者訴求的改造,有助于提升企業美譽度,這并不是一門“賠本”生意。
這種改造,非不可為,而在于想不想為。從生產環節入手是基本思路。江蘇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連云港檢查分局近期選了3家藥企,每家藥企各選一種常用藥,對藥品說明書中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等重要信息的文字加下劃線或加粗字體。這一探索,受到了群眾的好評,也證明了可行性。
此外,還有諸多辦法可想。例如,有網友建議設置二維碼,供消費者掃碼查看放大版的說明書。連云港市及海州區兩級市場監督管理局,在當地39個藥品零售藥店嘗試設立藥事服務臺,配置打印機,向需要的群眾提供放大版藥品說明書。這一嘗試,也有推廣價值。
但這些改進終究只是一種補充性做法,根本之道,還是從制度層面發力,由相關法律法規對藥品說明書的字號大小作出明確的、強制性的規范,以此推動藥企作出改變。
(原題為《將藥品說明書字印大一點,怎么就那么難?》作者 伍里川 來源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