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窮爸爸富爸爸》中有句話:
【資料圖】
“人之所以窮,不在于他能賺多少錢,而在于他的想法和行動。沒有掌握財富的底層邏輯,一輩子也只能打工。”
確實如此,真正想要賺錢并非依靠蠻力,不改變自己的思維與行動,即使付出再多也是徒勞。
在我看來,人生路上有幾樣東西,一定要扔掉,若不然很可能就會造成自己貧窮一輩子,碌碌無為,始終與賺錢無緣。
1得過且過的人生模式
我在一本書中看到過這樣一個實驗。
在印度的貧民窟,一群小販每天清晨準時向銀行借1000盧比用于買貨,之后就會在路邊找個位置擺攤,向路人兜售。
到了傍晚,他們會把當天掙來的100盧比,拿出其中的一半當作利息,剩下的一半用于自己的日常開銷。
假如他們每天可以攢下5盧比,等到200天后,就能擁有1000盧比,根本不必向銀行借錢。
但是,絕大部分的小販不會這樣做。
他們會選擇將每天剩余的50盧比全部花掉,然后再次重新往復自己以前的生活。
調查人員發現,這些小販并不是賺不到錢,而是一直缺乏風險意識,從來都不懂得延遲滿足,而是“今日有酒今日醉”,不懂得未雨綢繆。
如此之下,等到自己年紀越大,越會發現自己一無所有,不僅沒有賺到錢,還失去了自己的人生。
富蘭克林說:
“沒有準備的人,就是在準備失敗。”
現實中,太多人只抱怨自己賺不到錢,但是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只是盯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從來沒有為未來做過打算。
當你一直停留在舒適區里,不肯學習新鮮事物,那么即使人生路上有再好的機會,也能拱手讓人。
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扔掉得過且過的人生模式,要學會合理存錢,有目標規劃收入,才能讓自己賺得更多,真正遇事不慌、遇風雨而不愁。
2 恣意蔓延的物質欲望
有句話說:
“窮人容易輸給物欲,經受不住促銷誘惑、克制不住消費沖動。”
如此之下,一個人不要說真正變得富裕了,往往會讓自己一直陷入在貧窮的困境里。
《貧窮的本質》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印尼有一個農民,常年吃不飽飯,導致身體虛弱,慢慢失去勞動力,也就賺不到什么錢。
可是,如果你去這個農民家里,就會發現雖然他賺不到什么錢,但是家里不僅有電視機、電話,還有咖啡機等等物品,讓人詫異。
原來,只要這個農民身上有一點閑錢,他就會去買各種物件回家,不管自己是否真正的需要。
當他陷入到恣意蔓延的無知欲望里時,根本就無法把錢存下來,也不會好好投資自己,只會買一些用不到的東西,讓自己越來越窮。
現實中,這樣的人恐怕不在少數。
非常明顯自己沒有那么大的消費能力,也要借錢去買奢侈品,以為這樣就能讓人高看一眼,殊不知一次次借錢的背后,讓自己債臺高筑、負債累累,生活越來越窘迫。
可以說,如果一個人不能扔掉自己的沒有底線的無知欲望,不管賺多少錢,都會花得一干二凈,而且賺錢的速度永遠追不上自己的消費欲望,注定會成為一個落魄的窮人。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寫過一句話:
“越是貧窮的家庭越會喜歡買東西,導致窮人家里東西塞不下,而富人家里卻很空曠。”
活在當下,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消費欲望,是自己跨越階層、提升自我的必經之路。
把節省來的錢用于提升工作技能,就會讓自己在工作中越來越出色,賺到的錢越來越多。
把省下來的錢用于讀書學習,就能提升自己的視野,整個人也會更加優秀,才會擁有更加美好的“錢景”。
3 盲目自大的窮人思維
曾經有人問一個問題:假如一夜暴富,我們真能過上理想的生活嗎?
知乎上有一個高贊回答:
“給你500萬,你可能過得還不如從前。因為你可能會用這500萬盲目投資,最后陷入到負債焦慮,也能肆意揮霍,在無盡的欲望中毀掉自己原本的生活。”
一個人,永遠賺不到自己認知以前的錢。
如果自己沒有辦法扔掉盲目自大的窮人思維,不管賺多少錢,最終都會被自己敗得一干二凈。
現實中,不是人生路上沒有機遇,而是你的思考太過膚淺,在盲目自大之中讓自己一步步開始走下坡路。
想要克服自己認知上的差距,必須三思而后行,必須多多學習拓展自己的視野,而且還要有針對性地去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有句話說:
“未來社會不是人賺錢,而是錢找人,財富永遠只會流向最匹配它的人。”
比起一個人的閱歷、努力與人脈,自己的認知恰恰是最核心的競爭力,不僅可以避免讓自己因為盲目自大一敗涂地,還能讓自己步步高升,越來越厲害。
希望以上的內容,可以幫助你繞過人生路上的陷阱,過上夢想中的富足生活!
圖片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