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剛拿到新能源車指標,本來想等等看的,因為去年以來都在說芯片短缺、車源不足、車價上漲等問題。但是去4S店咨詢了下,發現最近補貼力度很大,而且明年新能源汽車好像就不再享受補貼了,所以最近打算多看幾家入手一臺”,家住北京大興區的王女士向E俠君談及自己最近想買車的打算。
事實上,不只是王女士,也不只是北京市,隨著疫情陰霾逐漸散去,整個新能源車市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恢復活力,新能源汽車的置換補貼政策也已陸續在全國多地區落地。
多地出臺補貼優惠政策新能源車市回暖明顯
從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研究新能源汽車車購稅優惠延續政策,到破除新能源汽車市場地方保護,一段時間以來,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政策連續推出。
僅從購車補貼優惠政策來看,根據E俠君梳理,近兩個月來,已有北京、上海、廣東、湖北、山東等多地出臺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如在北京,報廢或轉出車輛置換新能源汽車,將獲得8000元或1萬元補貼。逐漸恢復常態化防控的上海,也出臺相關行動方案指出,對年內置換純電動汽車的個人消費者給予一次性1萬元補貼。
廣東深圳對購置新能源汽車的中簽者給予最高不超過2萬元/臺的補貼。除了在市一級層面給予購車補貼,深圳所轄各區同樣推出多項優惠購車補貼,其中南山區總補貼金額達1.48億元,個人消費者最高補貼2.5萬元。其他像湖北武漢、江西南昌、山東濰坊、山西太原、河南鄭州、吉林長春等地區,也均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個人消費者給予3000元到1萬元不等的優惠補貼。
除了購車補貼優惠,為進一步促進車市消費,多地還新增了購車指標,如在全國八個實行長期汽車限購政策的城市中,包括上海、廣州、深圳在內的五個城市已經增發購車指標,總指標增加數達16.5萬個。
政策刺激下,新能源車消費市場強勢復蘇。山東濰坊一家汽車銷售4S店總經理便提到,近期4S店銷量大幅度增長。“我們門店客流量環比提升了20%多,成交量也環比提升了30%”。乘聯會最新數據也顯示,今年6月份,主力廠商的新能源車走勢延續超高速增長,預計單月新能源車零售近50萬輛,有望再創歷史新高。
“新能源車補貼、部分地區新增購車指標等優惠政策,可有效起到拉動汽車消費的效果。隨著國內消費者對新能源車市場認可度的大幅提升,政策補貼的力度穩定,必然推進2022年國內新能源車市場銷售總量暴增”,頭豹研究院分析師郭嘉詠向E俠君分析表示。隨著疫情和缺芯帶來的負面影響有所緩解,加之購置稅減免、《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汽車下鄉等刺激汽車消費的政策,都將為汽車市場的復蘇提供強大助力,下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有較強走勢,預計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500萬輛,到2025年超1000萬輛,全面進入發展快車道。
產業鏈困境仍未解車企還需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是的,如上述所言,政策利好之外,新能源車“缺芯”難題今年以來似乎也有所好轉。一些現象是:曾經的漲價"大戶"TI(德州儀器 Texas Instruments)模擬芯片近日價格大跌,據了解部分產品價格已下跌近八成,不少中間商正通過各個渠道出貨;而2月份銷量受博世缺芯影響較大的車企如長安汽車、長城汽車,也表示近兩月產能"保供風險不大"。
國外,戴姆勒卡車、奔馳、寶馬和大眾等車企也反映歐洲的芯片供應出現好轉。另據S&P Global(標普全球)商品價格和供應指標的指數,半導體短缺在全球范圍內出現進一步緩解的跡象。
不過,短期緩解并不意味著行業“缺芯”難題得到了實質性解決。頭豹研究院分析師鮑金玲向E俠君指出,整體而言,受益于臺積電高端芯片的供給相對增長比較快,芯片的情況相比前兩年有一定的緩解,但目前來看,汽車芯片依然相對較為緊缺,尤其是跟自動駕駛以及域控制器相關的芯片都比較緊缺。“臺積電等代工廠雖然宣布了各自的擴產計劃,但由于車載芯片產能釋放周期很長,現在擴產的產能也只能在2030年之后才能釋放。與此同時,由于俄烏局勢持續膠著,而烏克蘭供應著全球超過70%的氖氣,氖氣對半導體光刻環節至關重要,因此可能導致晶圓制造成本上升,進一步加劇芯片危機。此外,今年3-6月的上海疫情也是今年汽車缺芯的主要原因,上海生產生活放緩,物流不暢,導致整個汽車芯片的產業鏈條中斷。”
除了缺芯,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還面臨其他的困境。比如鋰、鎳等動力電池重要原材料價格猛漲,環環傳導,導致新能源汽車掀起漲價潮;又比如公共充電樁利用率偏低、私人充電樁安裝率不高等問題突出,導致新能源汽車充電難問題凸顯;再比如,財政部近日發布的《關于2022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再次強調2022年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終止,隨著后續政策補貼結束,車企將如何保持市場盈利也是值得思考并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和成熟,國家政策的支持必然會慢慢減少,對于新能源車企業,面對諸多尚待解決的難題挑戰,需要立足現在,不斷提升行業自我造血能力,以科技帶動產業發展,贏得消費者的認可,形成汽車市場發展的良性循環”,頭豹研究院的另一位分析師張詩悅向E俠君分析稱。至于怎樣的企業能夠脫穎而出,張詩悅認為,在軟件、算法方面具備優勢的品牌,以及積極轉型的傳統品牌將擁有更強的競爭力;此外,近幾年自主品牌由于車型豐富用戶認可度逐漸攀升,加之國產化率較高,受芯片和原材料等供應短缺的影響較小,也將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中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