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控增量、促減量、優存量”的方向指引下,北京城市更新圍繞推進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推動民生保障和環境改善兩條主線,陸續打造了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典型項目,使得城市的物理面貌和精神面貌不斷煥新。
(相關資料圖)
作為城市的建設者和參與者,京投發展(600683)一直以來致力于為北京的城市更新做價值增量。通過地鐵停車場上蓋綜合開發,為片區帶來界面煥新、注入新活力。
同時,我們也在思考如何做好內容和運營的事情,因為城市更新不是簡單的空間和功能上的更新改進,而是通過內容運營讓一個地區的文化生活、運動生活、創新生活等都能得到明顯的提升。
所以,檀谷項目從轉型以來一直在做觀念的更新和生活方式創新,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與良好口碑。值得一提的是,檀谷作為北京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被選入陸軒的《北京城市更新進行時-空間再生與內容生態構建的煥新之路》。
陸軒多年來專注于文旅度假開發、城市空間規劃設計、內容生態構建,在充分考察、研究檀谷之后,他從第三方專業視角為我們解構檀谷如何做空間再生與內容生態構建,給業界帶來很多有益的啟示。
“ 檀谷的成功轉型核心,來自于正在構建中的豐富的商業與內容生態,以吸引社交導向的年輕客群和家庭客群。
——陸軒《北京城市更新進行時-空間再生與內容生態構建的煥新之路》”
除了京投發展自營的生活匯、業主食堂等社區基礎業態以外,檀谷更多的內容是來自三里屯、朝陽大悅城(000031)、或是阿那亞等地的潮牌新牌、年輕力品牌,可能是來自北京胡同深處只有特定社群才熟知的小店,也可能是專注于運動、藝文、潮玩的俱樂部、主理人或內容創作者。
奧雅旗下的洛嘉兒童在這里打造了國內首個以自然+藝術為主題的社區兒童自然探索中心,9月后有周末常態化的自然活動。許知遠的單向空間&十三邀小酒館、羅園的而意騎行驛站、董工設計的民宿和劇場、來自南陽共享際的Joyland音樂,舊物倉這些既熟悉而又讓人驚喜的內容都將入駐檀谷。
而一些更新的品牌,如Berry Beans自行車咖啡館、赤耳精釀、寵物友好空間、大水花藝術中心、機車俱樂部、Livehouse、熊亮奇幻樂園則將進一步完善檀谷的商業與內容生態。
從內容業態分類來看,檀谷的業態也是涵蓋了所有的品類,自然生態、戶外運動、健康體驗、文化藝術、親子教育、商業零售、餐飲酒咖、品質生活、特色住宿都各得其所,而不同品類之間的界限也沒有那么涇渭分明。尤其是文化藝術方面,更是結合了山谷的地形生態景觀特點,未來會有精彩的呈現。
作為“特色新物種”首期開放的慢閃公園,設計上由清華的周榕老師進行總體策劃,活水縈繞其中,場景豐富而自然,充滿藝術感。但更重要的是慢閃公園作為生活方式的展示,實驗場,潛在的業主可以看到未來生活的樣子,參與到未來的創造中。
空間、設施、品牌、內容、主理人、活動等等,都在這邊做了集中展示和探索,跨界和融合。上海咖啡館的翹首一尺花園的北京首店,包括與未來將入駐商業街區的單向空間聯合舉辦的慢閃概念展和林下市集,跨界主理人/藝術家/植物探索者承辦的日落劇場,將電影與美酒相結合的三克映畫露天電影放映,印第安帳篷中的兒童主題工坊,爵士音樂會,PLFF主理的黃昏音樂會,以及聯合舉辦的露營、山野陸沖活動等等,共同持續創造著高顆粒度的公園生活實驗。慢閃公園開幕五天,線上曝光便達到1600萬,線下客流5萬+。
可見,在構建商業和內容生態方面,檀谷的策略方法有不少過人之處。
首先要找到對的品牌或主理人,要求有調性,有煙火氣,有溫度,讓人待得住,還要和其它業態聯動。
招商還要求品牌一起研發共創,創立更適合山谷氣質的場所,共同探索和演化。而這過程中也不乏一些富有創造性的偶然,比如熊亮通過藝展合作達成的共建IP奇幻樂園的美事。
檀谷商管可提供全方面、全鏈條的服務,幫品牌找設計師,找店員,幫著營銷,或是先去慢閃公園做快閃店,實驗先行。
此外,檀谷充分挖掘了與品牌聯名的方式,尤其是聯合更多品牌舉辦跨界的社群活動,進行更多的內容生態初探,比如最近與來自三里屯的the Roof&UNICO餐廳聯合舉辦的旱冰、潮舞派對活動。
從空間到內容生態到持續的活動涌現,從青年社交到興趣社群,再到到完整的度假社區的營造,檀谷商業文旅形成了完整閉環發展邏輯。
回到檀谷整體的開發邏輯,配套先行,運營賦能,商業(及文旅內容)導流,提升銷售物業溢價和去化,形成可持續運營、內外兼顧的度假社區,這樣的道理大家都懂。
但是具體的商業內容,業態配比、運營方式、持有投入都真正用心去斟酌,而不是過于簡單的控制持有銷售的二八分還是三七分。兼有住宅銷售物業和持有物業、文旅屬性的度假社區需要開發商以業主的真實需求為出發點,內部上下一心,各條線齊心協力,外部與各種資源品牌、合作伙伴合作共創,真正成功吸引一批代表生活方式的商業和活動品牌、合作伙伴,建立豐富的商業和度假內容生態。
野人牧坊冰淇淋星球探索旗艦店
檀谷這樣的度假社區需要競爭的并不是那些缺乏內容、運營不佳的所謂文旅大盤項目,而是同樣具有豐富的內容生態的商業、城市更新和文旅項目,城內、城郊、城外、更遠的文旅目的地一定程度上又都在一條線上競爭,競爭的是客群的時間和關注,和如何以自己更領先的社交-社群-社區營造能力搶占消費者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