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數據,2022年以來,A股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共披露54例股權激勵計劃,較2021年同期的18例增長200%。其中,國資央企和地方國企分別公告19例和35例。
業內專家表示,一套符合實際的股權激勵方案能夠將股東利益、公司利益和經營者個人利益結合在一起,是企業用人留人、發展壯大的必備“利器”。特別是疫情影響下,國有上市公司通過股權綁定核心人才,可以很好地激發關鍵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進而刺激企業發展活力。
國企性質比較特殊,在實施股權激勵時須格外注重激勵性與約束性的平衡。贏合科技(300457)作為地方國企,積極響應國企業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實行股權激勵助推公司傳遞投資價值以及提升自身經營質量。
(相關資料圖)
股權激勵彰顯長期信心 多維考核目標夯實“軟”實力
11月11日,贏合科技召開第四屆董事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草案)》及考核辦法。
草案顯示,本次激勵計劃擬向不超過411個公司中高層管理人員、核心技術(業務)骨干以10.68元每股的價格授予738.2185萬股,約占公司股本1.14%。公司表示,此次激勵計劃的實施將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健全公司長效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人才,增強公司核心團隊對實現公司持續、健康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更好地調動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本次股權激勵的考核目標系統而全面,涵蓋財務和非財務指標,既具備挑戰性,又具備可行性,且各項指標要同時達成。財務指標方面,以2021年為基準年,公司2023-2025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分別不低于35%、55%、75%,同期歸母凈利潤增長率分別不低于21%、34%、47%,同期每股收益分別不低于0.6元、0.66元、0.72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還選取先導智能(300450)、海目星等26家行業可比公司作為對標企業,其解除限售期上述三項指標增長率均不得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或對標企業75分位值水平。
財務指標外,贏合科技將考核專利數量,2023-2025年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累計授權保有量分別不低于1287項、1470項、1654項。
同時,本次激勵計劃鎖定期長達48個月,解除限售期分別為授予部分股權登記日起的24個月、36個月、48個月,解除限售比例分別為33%、33%、34%。較長的鎖定期足以彰顯贏合科技對未來發展的長期信心。
訂單充足、產能拉滿 鋰電設備長期向好
贏合科技是鋰電行業領先的智能裝備供應商,核心設備技術性能在業內首屈一指,獲得國內外一線客戶認可,市場競爭力十足。
公司秉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多年來堅持加大研發創新力度,2022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達到3.52億元,同比增長44.04%。近日,公司牽頭制定鋰電核心裝備行業標準,多名核心技術人員參與《鋰離子電池極片涂布機》和《鋰離子電芯疊片機》兩項行業標準制定。這兩項行業標準的發布不僅進一步推進我國鋰電池設備行業規模和產業發展,也再度彰顯贏合科技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截至目前,公司牽頭或參與的標準已超十余項。
憑借先進的鋰電自動化裝備制造能力,贏合科技屢次斬獲大單。今年以來,公司新簽訂單保持良好發展勢頭,與歐洲頭部動力電池廠商ACC再次合作,為其法國超級電池工廠供應核心量產設備;下半年,中標德國大眾核心鋰電設備大訂單,國外市場再下一城。廣發證券研報顯示,截至第三季度末,贏合科技合同資產、應收帳款同比大幅增長,充分反映在手訂單規模的擴張。
與此同時,贏合科技產能擴張穩步推進,交付能力持續提升。贏合科技在互動平臺表示,目前公司產能充足、交付有序,在手訂單可在4-6個月左右完成生產。
此外,贏合科技還將繼續推進“降本增效”工程,通過全面推行數字化管理,加強生產過程的成本管控,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配置,達到提升周轉效率及運營效率的目標,從而改善盈利水平。
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30年全球電池需求將增長到3500GWh, EVTank預測2030年全球鋰電池總體出貨量或將接近5TWh。據電池網不完全統計,截至10月底,鋰電池領域新公布的投資擴產項目多達84個,已公布投資金額的69個項目合計投入8427億元,平均單個項目投資額超122億元;公布年產能的項目68個,總產能約2038GWh。隨著新能源高景氣發展,鋰電池應用范圍廣度和深度的不斷提升,電池廠擴產動力充沛,贏合科技長期成長確定性持續提升。
盡管疫情反復下利潤短期承壓,贏合科技仍在不斷擴大領先優勢。公司深化技術研發,推出高質量新品,海外市場持續突破。隨著外部鋰電池設備需求持續放量,公司憑借內部運營管理的不斷優化,并以股權激勵綁定核心員工與公司共同成長,其中長期成長潛力或將進一步激發。(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