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關注到,近日長沙銀行(601577)又因不良資產處置問題鬧上法庭。12月28日,長沙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收到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的案件受理通知書,案由為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長沙銀行2022年第三次公開踩雷。據統計,截至2021年末,長沙銀行作為原告未執結的訴訟標的超過1000萬元的訴訟案件合計90件,涉案金額合計44.05億元。與此同時,長沙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也水漲船高,十年增13倍有余。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長沙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49.19億元。
(資料圖)
9億多元本息或收不回
長沙銀行“兩年后”提起訴訟
2022年12月28日,長沙銀行發布《關于訴訟事項的公告》。公告顯示,近日長沙銀行收到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的案件受理通知書,案由為金融借款合同糾紛。2018年8月3日至2019年6月26日,長沙銀行與借款人湖南金旺鉍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金旺鉍業)簽訂了多份《人民幣借款合同》,長沙銀行依約向其發放貸款,截至2021年1月17日,金旺鉍業所欠長沙銀行貸款本息合計為9.10億元。
根據上述貸款,長沙銀行分別與多名被告簽訂了《最高額保證合同》,擔保的最高債權數額為分別為9.06億元、4000萬元、2000萬元。長沙銀行與被告吳祖祥簽訂《最高額抵押合同》,以兩處不動產對金旺鉍業的債務作抵押擔保,擔保的最高債權數額為991.13萬元。
目前,因借款人金旺鉍業被郴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破產重整,無法保障長沙銀行貸款本息清償,根據借款合同、保證合同等約定,長沙銀行有權要求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為維護長沙銀行合法權益,收回信貸資金,長沙銀行向湖南省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了訴訟。長沙銀行還表示,已將訴訟所涉貸款進行了核銷處理,預計本次訴訟事項不會對銀行的本期利潤或期后利潤造成重大影響。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郴州中院于2020年1月就已經裁定受理金旺鉍業重整案,并于當年7月裁定受理金旺鉍業及兩家子公司祥云化工和稀貴藥業的實質合并重整申請。市場分析認為,長沙銀行時隔兩年多后才提起訴訟,可以說是已經晚得不能再晚了,也或許此時起訴只是為了走個例行流程。此外,據金旺鉍業最新重整投資人招募公告,祥云化工、稀貴藥業重整投資人資格及金旺鉍業名下倉儲物流中心三大資產板塊成功招募投資人,金旺歐洲資產正通過拍賣平臺處置,金旺鉍業仙溪總廠、金旺總部資產仍在招募投資人,其中仙溪總廠評估凈值為4.45億元,清算價值為2.03億元,總部評估凈值為4089.24萬元,清算價值為2491.48萬元。
長沙銀行頻繁踩雷
涉案金額合計高達44億元
事實上,這不是長沙銀行第一次因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由提起訴訟。據報道,截至2021年末,長沙銀行作為原告未執結的訴訟標的超過1000萬元的訴訟案件合計90件,涉案金額合計44.05億元。其中,2021年長沙銀行踩雷新華聯(000620),15.8億元授信余額前途未卜事件轟動一時。2022年長沙銀行再次踩雷,這一次是恒大汽車,15億元借款面臨損失風險。
2022年4月1日,長沙銀行發布公告,稱將起訴深濤生活服務(廣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濤生活服務)。2019年,長沙銀行廣州分行與恒大汽車簽訂了《授信額度合同》,授信規模15億元,原定2027年到期。恒大子公司——深濤生活服務為上述貸款提供了擔保。按照長沙銀行的公告,今年3月,擔保方深濤生活服務的股東從恒大突然變更為中航信托,且變更未獲長沙銀行的同意。據此,長沙銀行要求深濤生活服務提前履行擔保責任,深濤生活服務并未按時履約,長沙銀行遂起訴了深濤生活服務。不同于對房地產項目的信貸業務,上述對恒大智能汽車的授信中,缺乏土地房產等實物抵押,只有深濤生活服務的連帶擔保。
不良貸款余額十年增13倍
去年上半年減值損失高出凈利潤
隨著長沙銀行的不斷踩雷,該行不良貸款余額也水漲船高。根據長沙銀行歷年年報,自2011年至2021年,該行不良貸款余額不斷攀升,翻了13倍有余。此外,長沙銀行2022年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35.8億元,同比增長2.9%,該行信用減值損失比凈利潤還高。
據悉,長沙銀行作為湖南省首家上市銀行,同時也是湖南首家區域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和湖南最大的法人金融企業,其總資產規模擴張迅速。由2011年末的1237.69億元發展至2021年末的7961.50億元,增長543.25%。但是比資產規模增速更快的卻是該行不良貸款余額。數據顯示,2011年至2021年,長沙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分別為3.12億元、3.51億元、4.24億元、7.80億元、9.65億元、14.12億元、19.09億元、26.44億元、31.81億元、38.13億元和44.23億元,過去十年間該行不良貸款余額增長1317.63%,遠高于同期資產規模擴張速度。
根據長沙銀行披露的2022年半年報,截至2022年6月末,該行不良貸款余額進一步增長至47.7億元。此外,長沙銀行信用減值損失也快速增長,2017年至2021年,該行的資產減值損失分別為23.23億元、34.14億元、51.67億元、56.91億元和66.55億元。2022年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末,該行共計提信用及其他資產減值損失36.2億元,同比增加4.3億元。其中,計提信用減值損失36.1億元,同比增長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