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記者26日從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獲悉,廣西水稻種質資源豐富,野生稻資源保有量居全國首位,栽培稻資源約占全國1/6,雜交水稻種業競爭力強。
近年來,廣西大力推進種業振興行動,水稻和玉米作為廣西第一、第二糧食作物,直接影響到著當地糧食安全和農業經濟發展。
廣西來賓市武宣縣桐嶺鎮水稻機收現場。(資料圖)廣西農業農村廳供圖為此,廣西通過實施良種聯合攻關,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2018年3月,廣西率先在全國開展省級特色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行動,啟動實施水稻、玉米、蔬菜、香蕉、甘蔗5類優勢特色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開展良種聯合攻關以來,廣西培育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聯合攻關體成員單位通過審定的水稻和玉米品種達470個,米質達到部標3級以上的優質水稻品種143個,獲得農業農村部登記的非主要農作物品種101個。聯合攻關成果也加速轉化,一批優質稻品種走向全國秈稻區,如優質雜交稻品種“野香優莉絲”榮獲首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2021年在全國推廣面積達到272萬畝,位居全國第5位。桂育、野香優、更香優、麗香優、又香等系列品種也先后獲得各類國家級和省級獎項。
種質資源是種業創新的基礎,也是生物育種的基石。目前廣西共有1.1萬份野生稻種質資源和1.5萬份栽培稻資源保存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科院種質庫中期冷庫。
培育突破性的新品種是滿足糧食剛性需求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國家和廣西相繼出臺一系列種業發展政策,聚焦產業發展、聚焦實際應用、聚焦農民需求,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
其中,在雜交水稻優質化育種方面,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科院是中國最早實現雜交水稻三系配套單位之一,是全國最早開展雜交水稻優質化育種的單位。該農科院首創了絲苗型優質化育種策略,解決了“雜交稻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的世界性難題。目前廣西審定品種優質化率已經提升到84.6%,大大提高了廣西稻米在華南稻區市場的競爭力;在超級稻選育方面,農科院先后育成的桂兩優2號、萬太優美占、豐田優553等6個品種認定為超級稻;首創了年畝產達1400公斤的“一年雙超三熟”種植新模式。
目前,廣西雜交水稻種子市值已超20億元,占全國12%以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廣西一方面通過科技創新,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稻種資源,培育高產優質的水稻品種,繼續保持水稻優質化育種的全國領先地位;另一方面,廣西充分利用優良光溫條件,進行制種技術攻關,開展早、晚兩季的三系雜交稻制種,提高制種產量,提升廣西雜交水稻種業的競爭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