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續十年運用期貨工具規避了市場波動的風浪后,華友鈷業今年卻沒能躲過輿論場的兩次風浪。
從一季報的期貨端“巨虧”15.68億元,到半年報的期貨端“大賺”6.2億元,華友鈷業似乎迎來了輿論場上的“大反轉”。
8月19日晚間公布的半年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華友鈷業衍生金融資產為6.20億元。在財務報表附注中,華友鈷業進一步解釋稱,截至期末,公司持有部分賣鎳期貨合約,該部分持倉合約由于開倉日至期末鎳價下跌,故形成持倉浮盈6.20億元。
然而,市場是動態的,照此邏輯下去,其套保期貨端的“故事”還遠沒有結束。
近年來,輿論場上頻現各種新聞反轉,而相當一部分反轉新聞涉及較為專業的領域。因參與輿論生產的各方專業知識背景的欠缺,導致對問題的認知判斷出現偏差,而基于偏差認知延展的討論,最終也謬以千里。期貨套期保值領域便是其中之一。
上市公司套期保值的效果,本應期現結合綜合評價,但經過一些似是而非的解讀,再經過多渠道、多形式的疊加散播,讓期貨市場平白遭受了更多的非理性認識和不公正對待,也讓上市公司連帶受到經營和風控等專業性方面的諸多質疑,危害甚大。
應當正視,套期保值這類專業信息的解碼有一定難度,一些上市公司、媒體雖然說了但卻不能“說得清”,而一些專業人士解釋了卻不能被高效傳播,也就無法達成讓市場清楚的預期效果。有的上市公司在披露套保信息時,因專業術語的使用情境不恰當,人為制造了與公眾之間的高墻,致使彼此無法理解。
因此,在如何“說得清”的問題上,無論是上市公司、媒體還是專業人士,顯然都需要一定的跨界能力,包括對期貨套保專業知識、傳播技巧、市場大眾心理和新媒體特征的把握。
此外,“說得清”還必須與國情和當前證券、期貨市場發展的實際相結合。期現結合評價套保效果毋庸置疑,但也要看到,套保是為了降低不確定性,期現匹配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現階段,要求企業將其一一對應并準確披露出來,無論從套期會計應用還是企業專業度上,尚有一定難度。還應看到,運用期貨工具是企業管理生產經營風險的手段之一,而以期現完全匹配作為定義套保行為、評價套保效果的唯一標準,無疑割裂了上市公司經營的一體化。
事實上,期貨和衍生品法在定義套期保值時,也用了“基本吻合”而不是“完全對應”來描述期貨交易活動與公司管理的資產、負債的關系。而上述評價方式或許會讓部分上市公司望而生畏,也就背離了期貨和衍生品法“國家鼓勵利用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從事套期保值等風險管理活動”的初衷。
面對市場和輿論的風吹浪打,“說得清”是關鍵,而這需要企業多一分定力,市場多一點耐力,輿論多一些助力,方能真正形成企業利用期貨管理風險穩健經營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