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地球家園。
5月22日是第23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也是“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昆蒙框架”)通過后的第一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從協議到協力:復元生物多樣性”,表達了世界各國將共識轉化為行動、攜手開創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新局面的美好愿景。
【資料圖】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中國正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實現“昆蒙框架”確定的目標貢獻中國力量。
四梁八柱更完善
近年來,中國生態保護監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四梁八柱不斷完善——編制印發《“十四五”生態保護監管規劃》,明確生態保護重點監管區域和監管任務,進一步深化、細化生態保護監管體系;推動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并更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積極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進程……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王志斌介紹,中國加快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規,積極推動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各地區、各部門、各有關領域中長期規劃,制定和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制度,指導各地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評估,更新《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
在頂層設計推動下,中國一方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陸域紅線面積占比超過了30%,讓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得到最嚴格的保護,不斷完善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另一方面,中國優化建設動植物園、瀕危植物擴繁和遷地保護中心等遷地保護設施,完善生物資源遷地保存繁育體系。
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是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態保護模式,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出了中國方案。2019年,中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倡議,入選聯合國“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15個精品案例。2020年,“生態保護紅線-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制度創新”案例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中的特別推薦案例。目前,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已完成劃定并發布。
保護行動更有力
華北豹是中國獨有的金錢豹亞種,全國數量不足400只。
今年4月,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孟信垴自然保護區通過紅外攝像機,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華北豹,并首次發現褐馬雞和紅腹錦雞,這標志著保護區內生態系統的完整穩定和生物多樣性的高度豐富。畫面中拍攝到的華北豹身材勻稱、體型適中,悠閑地在叢林中行走。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生物物種得到保護和恢復,這離不開各類專項保護行動,其中,“綠盾”行動功不可沒。
從2017年開始,生態環境部聯合交通運輸部、水利部等部門,連續6年組織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打擊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建立了部門聯合的工作機制,排查重點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對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的保護,持續開展部門聯合巡查和核實調研,推動整改,取得了顯著效果。
“2022年,我們聯合相關部門組織開展‘綠盾2022’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蓖踔颈笳f,一方面,鞏固監管成效、擴大監管范圍,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納入監管范圍,用遙感監測發現問題,下發問題線索;另一方面,升級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系統,完善臺賬管理功能,更好地服務于監管工作。
在“綠盾”行動的作用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為干擾面積和重點問題面積實現“雙下降”,基本扭轉了侵占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趨勢。通過對保護地嚴格監管,棲息于此的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許多瀕危動物野外種群有了明顯增長。
監測網絡更高效
一只水鳥掠過洪澤湖水面,濕地旁的光學監測裝置迅速捕捉到這一畫面,通過抓取高清攝像頭記錄下的“尾、足、喙”等細節,經人工智能算法比對后,判斷這只水鳥為白鷺,并在終端系統內記錄下時間等數據——這一幕場景得益于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發的鳥類AI識別系統。目前,這一系統已在洪澤湖濕地、鎮江長江豚類保護濕地進行了搭建與測試。
高效的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對摸清生物多樣性“家底”、進一步實施保護行動具有重要作用。當前,中國已初步建成科學、全面、長時間序列的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成果。
王志斌表示:“我們建立了全國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掌握生物多樣性現狀與變化趨勢。針對關鍵生物類群的分布與遷徙特點,我國形成了覆蓋陸生脊椎動物、昆蟲、淡水魚類等多個類群及多種生態系統的專項監測網絡?!?/p>
其中,依托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建立的中國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在31個省區市建立了749個監測樣區,獲得監測記錄180萬條,開發了全國監測數據信息管理平臺,積累了長時間、大量的監測數據。中國科學院建立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是全球第一個具有完整緯度梯度的森林監測研究網絡,包含亞洲最大的鳥類實時在線監測系統和數據庫。
與覆蓋范圍更大的監測網絡相伴的,還有更加“智慧”的監測設備。
近年來,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能力逐步提升,監測手段不斷優化升級。不斷更新的自動化監測設備,推動了生物多樣性監測與創新研究。結合傳統的生物多樣性人才隊伍和調查監測,浙江麗水、廣東車八嶺等地率先建設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體系,以科技創新助力提升生物多樣性監管和治理水平,建立了“天眼+地眼+人眼”三位一體的生態環境數字監測監管體系,建成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監管系統,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更多技術支撐,開辟了更多通道。
劉發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劉發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