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方艷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資料圖)
選料拌料、裝袋滅菌、接種培植……8月初,安慶師范大學生物科學類專業2022(8)班的王康康像往常一樣,按照標準化規則操作著茯苓培植流程。這些步驟對他來說,幾乎是熟稔于心。只不過,這次的實驗場所不是學院的實驗室,而是在鄉野村間。
和他同去的,還有安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科技小院“茯苓菌團”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的14名成員,這也是該團隊連續三年來到岳西技術幫扶茯苓產業。
連日來,“茯苓菌團”社會實踐團先后前往安徽西農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岳西縣石關鄉主薄鎮、來榜鎮等地開展實地調研活動。團隊成員結合現場調研與實踐,在為期21天的社會實踐中主“自討苦吃”,助推當地茯苓產業發展。
說起團隊與茯苓的結緣,還源自一場“上門求助”。由于茯苓的生長主要依靠松木提供養分,當時,岳西縣種植茯苓的農戶大多采用砍伐松木方式來培植茯苓,這對生態環保要求是個挑戰。為保證茯苓產業持續發展,安徽西農藥業生物公司便前往安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尋求技術幫助。博士教師尹立偉“掛帥出征”,帶領“茯苓菌團”學生團隊一同探索茯苓的科學化培植方式。2020年起,團隊便跟隨尹立偉定期前往岳西縣走訪農戶,研究茯苓的科學培植方法。
袋料培植方式、壓縮棒培植方式、半覆土培植方式、引苓接木培植方式,三年來,團隊攻關研發了4種新型茯苓栽培模式,有效避免傳統伐木培苓培植方式造成環境破壞、栽培時間長等弊端。團隊先前還開展了茯苓全基因組三代測序,完成茯苓優良種質資源的篩選與鑒定工作,進一步保證茯苓培植質量。
“科研工作真的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生物科學(師范)專業2019級的李嘉瑛是團隊里的一名“特殊成員”。作為畢業生,李嘉瑛今年又主動申請參與“三下鄉”活動,想要進一步深入了解茯苓產業發展。她表示,在上手操作加工茯苓時,由于缺乏經驗,團隊的進度一直處于低速狀態,“好在工廠師傅給我們介紹了相關切片技巧”。
團隊合影。受訪者供圖
生物技術專業2021(1)班的周君作為團隊里的“老成員”,從大一時就多次跟隨尹立偉前往岳西縣進行實地考察。今年暑假,他和團隊成員一同故地重游,在加工茯苓中拾得農趣?!霸牢骺h是茯苓的重要產地,用所學幫助當地茯苓產業更好地發展,這也是我選擇生物技術專業的初衷?!?/p>
從堅守實驗室到走進鄉村,從參與加工到調研市場狀況,短短21天里,團隊成員接力完成了各項工作,甚至完成了松針的收集工作,為后續研究茯苓的科學化培植提供了原材料。如今,他們對茯苓的各項基本情況都了如指掌,也在岳西農村一線完成了“成長的洗禮”,在暑期社會實踐的“大思政課”中涵養“三農”情懷。
連續三年助力,該團隊累計幫扶岳西縣轉化應用科技成果2項、新增就業人數200余人、帶動企業和農戶新增收入2000萬元?!拔覀兂0褕F隊名字中的‘菌團’比作‘軍團’,發揮團結協作精神,不斷攻克茯苓培植技術難題。”尹立偉老師表示,團隊成員通過實踐活動增進了對茯苓產業的了解,也在“鄉村大舞臺”上實現自我突破。
學生們在選料、取料和裝料。受訪團隊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