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賬單越長越好?揮金如土撐不起孩子未來
文/孔德淇
【資料圖】
暑期過半,許多家長紛紛感嘆:“每逢假期錢包減半”。面對孩子暑期活動的高昂開支,家長們的錢包還安好嗎?我們不得不深思,到底需要花費多少錢才能讓孩子度過一個愉快的暑假?而這些一長串的消費賬單究竟意味著什么?
游學、夏令營以及興趣培訓,如今的暑期生活愈發多姿。然而,高額的消費賬單也讓許多家長倍感經濟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近日,有家長通過網絡平臺透露,今年暑假為孩子報了4個興趣班,花費了1萬多元,還帶孩子去北京旅游一趟又花了1萬多元,加起來接近3萬元。對此,一些人持批評態度,感慨于新一代家長在暑期消費中存在盲目、攀比傾向,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是特定時點的正常現象,不必過多憂慮。
客觀而言,消費的前提是公平自愿,暑期消費也不例外。而為了孩子的未來,家長們往往不吝嗇金錢,竭盡所能給予最好的資源。但必須注意的是,家長應該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孩子的實際需要和意愿來量力而行,而不是跟風隨大流。
從動輒數千元的興趣班,到上萬元起步的研學游,暑期賬單的底層邏輯是,似乎只有金錢才能買來好的成長。事實上,高額的開銷并不一定能夠帶來更好的實效。盡管有些家長可能認為,通過投入大量金錢來為孩子營造豐富多彩暑假,可以增加他們的眼界和閱歷,但并不全然如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品格、素質和能力培養更為重要,這需要家長更多的關注、陪伴和引導,而不僅僅是金錢上的投入。倘若金錢在教育中的分量越來越重,那只能說明,我們離教育越來越遠。
從媒體報道來看,不乏一些家長受“暑假最可怕”“暑假是分水嶺”等網上論斷影響,期望“用錢開路”消除起跑線差距。這些論調本身就是錯誤觀念的投射,是將金錢視為教育孩子的萬能藥,這不僅為其成長帶來諸多負面影響,還會導致不良價值觀的養成。相關部門和網絡平臺是時候開展一場清理行動,不能再讓這些以關心孩子之名,行販賣暑期焦慮之實的博主,繼續以“恐嚇營銷”的方式,收割流量和商業利益。
當然,這并不是否定興趣班和旅游等暑期活動的價值,而是要在理性和適度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決策,避免掉入“消費主義陷阱”。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了解他們的興趣和需求,并在可承受范圍內提供合適的活動和資源。此外,還有一些免費的方式可以豐富孩子們的暑期體驗,例如家庭親子活動、圖書閱讀、戶外游戲和社區服務等。這些活動不僅能夠提供孩子們與家人互動的機會,還能夠拓寬他們的視野,培養他們的社交技能和責任感。
事實上,大量的活動參與也會侵占有限的暑假時光。孩子們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去追尋自己的興趣愛好、去發現和探索新鮮事物,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中發掘自己的潛能,提高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創新創造的能力。家長與其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不如給予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只有這樣,或許才能擺脫“暑假不自由”。
世界上有許多金錢買不來的東西,健康快樂成長就是其一。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不能只看到暑期活動的消費賬單,甚至讓其成為家庭的經濟負擔,而是要加強對孩子的關注和陪伴,注重培養其素質和能力。給孩子真正的暑假自由,讓他們度過一個閑忙適中、勞逸結合的暑假,這才是最珍貴的成長禮物。
作者作者系媒體評論員、廣州市青年聯合會委員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