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夢境,既是虛幻的,也是真實的。
人們之所以覺得夢境虛幻,是因為他們醒來后,夢境就消失不見了。人們之所以覺得夢境真實,是因為夢境中的人與物,是現實中存在的。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比如說,你會在噩夢當中,看到那些自己所討厭的人。比如說,你會在喜夢當中,實現了內心深處的理想,有所成就,滿足了現實中無法滿足的欲望。
有一種夢,會讓人們覺得既可怕,又親近,跟故去的老人(父母)有關的夢境。特別是在老人離開的那兩個月,你有可能經常夢到老人。
對此,你特別疑惑,為什么故去的老人,會出現在自己的夢境當中呢?迷茫的你,只能忐忑不安地過日子。
其實,夢境并沒有那么可怕,它只是內心反映現實的一面鏡子罷了。
02
有心理學家認為:夢境的內容其實是在人們神經系統的感知、記憶、存儲等功能的作用下所產生的,蘊含著人們潛意識中的愿望和情感。
大致意思是,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經歷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都會被你的大腦記住。而你的記憶,很有可能會構成一個夢境。
在老人離開的那段時間,你不僅會為了老人的離去而傷心,腦子當中還時不時顯現出老人的音容笑貌,就說明你存在一定的“執著”欲望。
同時,你也會為了“生離死別”這件事而感慨萬分。越是感慨,你當天晚上就越是睡不著覺,徹夜難眠。哪怕你中途睡著了,也會夢到離去的老人。
醒來后,睡眠不足的你將心生恐懼,覺得是不是有什么臟東西附著在了自己的身上。慢慢地,你就會疑神疑鬼,手忙腳亂,那做錯事,遇到問題的概率就提高了。
對此,不少人都將自己的不幸,歸咎于“夢到故去的老人”這件事上。實際上,我們所歸咎的,應該是自己。一切,都跟個人的心理、睡眠的質量有關。
03
著名夢境學研究者弗洛伊德認為,夢境是潛意識對于人之欲望的滿足。
我們可以這么理解,當人們特別執著于某件事,或者某個人時,那他們就會觸動欲望的弦,潛意識會覺得,當事人有這方面的欲望,就會構造夢境,滿足他們的欲望。
有句老話是這么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白天你接觸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對什么有執念,那到了晚上,你就會夢到什么。至于這是好夢,還是壞夢,潛意識就不管了,反正能滿足你就行了。
從《周公解夢》的角度來說,每個人的情況,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夢境就不一樣。當然,解釋也會不一樣。
舉一個例子,老人有4位家人,等老人離開之后,這4位家人對于老人的感情,都是存在差別的。有的人淡漠,有的人悲傷,有的人焦慮,有的人偽裝。
不僅感情存在差別,就連處境也存在差別。有的人富有,有的人貧窮,有的人生活緊張,有的人打工繁忙。這就注定了,每個人的夢境,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別。
04
古時候,有這么一個故事。
一個家庭的老人去世了,他的三個兒子都為他守喪三年。這三個兒子,一個是讀書人,一個是耕田的農民,一個是到處販賣東西的商人。
三年過去了,這三個孩子也履行了他們的責任。事后,他們都開啟了新的人生。大兒子考科舉去了,二兒子繼續老婆孩子熱炕頭,三兒子做了走南闖北的商人。
在考試之前,大兒子夢到,父親在教自己讀書,那已經是小時候的事了。不久后,大兒子考出了不錯的成績,金榜題名。
在某一天夜里,二兒子夢到,父親跟他說,能夠安安分分一輩子,將家庭的血脈傳下去,就足夠了。現實中,二兒子有了四五個孩子,家庭人丁興旺。
外出做生意的時候,三兒子夢到,自己扶著父親的棺材,痛哭流涕。可棺材當中,啥都沒有,只有一些陪葬物品。現實中,他賺到了不少錢,見棺發財。
05
不同身份的人,夢到故去的老人,預示了這三點。
首先,準備考試的人,夢到已經故去的老人,說明自己專心致志,被錄取的概率很大。
其次,日復一日過著平淡日子的普通人,夢到已經故去的老人,是祥兆,說明生活安穩,家庭幸福,日子還是挺愉快的。
第三,創業或者做生意的人,夢到已經故去的老人,同時還夢到了棺材,說明他們會“見棺發財”,初期比較順利。而后期如何,要看自己的布局。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夢境起到的,更多是心理安慰的作用,你怎么想,就會做出什么事兒,有什么樣的人生。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