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居財經 曾樹佳 許淑敏
民營地產商現時的處境,總讓人想起電視劇《黎明之前》的情節。
曙光就在眼前,然而越臨近勝利的拐點,越充斥著驚心動魄的曲折,與難以預料的挑戰。
(資料圖)
房地產優化政策,持續踩著節點而來,“金融16條”期限延長、“民營經濟31條”、“認房不認貸”等,正為回暖做著鋪墊。
春風吹拂之下,卻突然傳來消息,碧桂園未支付兩筆美元債票息,進入30天的寬限期。一池春水被吹皺,地產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直呼示范性民企是最后的“防線”,千萬不能失守。
地產民企們,眼下仍普遍面臨著較大的生存挑戰。
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民營地產商遭遇了多次沖擊,行業的風險,從中小房企一直蔓延到頭部房企、優質民企。期間風聲鶴唳,企業主體很難置身事外。
至今,退市、虧損,成為了高頻詞匯;新的公開債務違約現象,也還在持續發生。企業在融資、銷售兩座“大山”面前,難以邁開腳步,現金流越發捉襟見肘。
后續,地產政策仍將繼續傳遞著利好,但落地還需時間,信心的恢復也是漸進的,沒有V字形反轉。
地產人仍需在等待中與時間賽跑,沖破這黎明前的黑暗。
政策春風下的“波瀾”
退市的房企隊伍,仍在擴圍。
近來,又有泰禾、陽光城兩家千億房企,被終止上市。加上此前的藍光、粵泰、宋都、嘉凱城,以及港股的新力控股等,今年以來,已有9家房企告別資本市場舞臺,令人扼腕。
另一邊,奧園、中梁、中南等出險房企,雖然糅合了債務展期、以股抵債、現金兌付等多種方式,以時間換空間,均獲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但他們的化債之路,并非一勞永逸。
已完成內外債整體重組的富力,便在8月10日公布稱,截至年中,它有兩筆金額達到1000萬元的商票,為逾期狀態,所涉金額合計為3072.74萬元。這歸因于銷售、融資等業務的低迷。
而兩年前一聲巨響,拉開房企暴雷序幕的恒大,去年年底總資產為1.84萬億元,總負債2.35萬億元,已資不抵債,且兩年虧損近8000億。至今,其債務重組,仍有待進一步的進展。
不久前,連續刊發的三份財報、實現復牌的世茂集團,也在過去的兩年內,一共虧損了485.85億元;花樣年則兩年虧損了165億。
“虧損”已成為業內司空見慣的詞眼。
據樂居財經統計,57家A股房企中,預計2023年上半年利潤為負數的有37家,占比達到65%,虧損總額至多為275.85億元。去年上半年,88家內房股中,亦有34家錄得虧損,涉及金額為1434.81億元。
盡管如此,當碧桂園拋出今年上半年450-550億的預虧公告時,外界仍然驚詫于其數額之大,這比融創去年一年虧掉的還多。
碧桂園對此反思到:“未能洞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已發生重大變化,對三四線及更低線城市投資比例過大。”而大額虧損,則反過來也會導致流動性壓力上升。
在此兩天前,有消息稱,碧桂園有兩筆發行規模均為5億美元的債券,未支付票息,目前進入30天的寬限期。此后,市場對此反應強烈,碧桂園股債大跌。
近期,中央出臺“民營經濟31條”“金融16條”期限延長等有關政策,支持房地產風險化解,也提出了“適時優化調整房地產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
此后,各地樓市松綁政策,不斷出臺。地產行業似乎迎來了新一輪的轉機。
但暖風頻吹下,碧桂園的相關消息,卻將部分持幣待購者,重新推回到觀望狀態。業內都覺得茲事體大,畢竟碧桂園是為數不多的示范性民企之一,此前一直在正常的經營軌道上運行,一旦失常,將更加打擊行業信心。
幸而面對極端困難的局面,碧桂園依然表明了解決問題的決心,包括加速匯款、拓展融資、盤活資產、最大限度削減支出、考慮采取各種債務管理措施等。
8月11日晚間,碧桂園董事會主席楊惠妍、總裁莫斌聯合署名,發表致歉函,其中寫到:“請給公司一些時間,我們將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生機,鍛造一個更加健康的碧桂園。”
隔天,碧桂園地產在上交所、深交所分別公告稱,近期將針對公司債券兌付安排事項,召開債券持有人會議,旗下11只境內債券將于8月14日開市起停牌,復牌時間另行確定。
最后的“防線”
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民營地產商遭受了多少次或大或小的沖擊,已難以細數。風險從中小房企,一直蔓延到頭部房企、優質民企,期間風聲鶴唳,企業主體很難置身事外。
在碧桂園之前,遇到流動性問題的“優等生”,還有旭輝。
去年10月,旭輝因一項信托展期,置身輿論。在地產行業,信托展期已經算不上新鮮事。自行業調控收緊,許多房企債臺高筑,但手頭拮據,債務展期是他們維持時艱最常用的方式。但這類事件發生在旭輝身上,則似乎有著不同的意味。
信托展期之前,旭輝一直保持著相對通暢的流動性。但經歷評級下調、樓市回暖乏力、債券股票時有波動,任何民營地產商都無法獨善其身。這一點,碧桂園總裁莫斌,也曾在業績會上強調過。
后來,旭輝董事長林中喊出“蹲下來、活下去、站起來”,以時間換空間,以期全面解決債務問題。今年3月,旭輝公布“不削減本金 展期不超7年”的境外債重組方案,并持續推進。
而龍湖,去年也因換帥、被謠言擊中,而遭受資本市場的質疑,后來通過高管增持、提前還債才穩住陣腳,虛驚一場。
身為示范性民企,旭輝、碧桂園、龍湖、美的置業、新城等“五朵金花”,去年至今多受中債增、銀行授信等的照拂,他們組成了暴雷如潮的地產領域里最后的“防線”。
但房企維持資金鏈運轉,在外靠的是融資,在內靠的是銷售資金回籠,眼下,這兩條渠道,均收窄了不少,時間一長,就算是抵御風險能力很強的房企,也會有點吃不消。
不少業內人士憂心優質民企被攻破,行業將陷入更深的危機。近來碧桂園未按時付息,給了業內又一個警示。
據樂居財經不完全統計,上半年,新增5家首次公開債務違約主體,均為民營房企。
其中,既有時代中國暫停支付6筆美元債利息、榮盛發展未能足額支付10億中票本息,也有建業集團未按時支付2024年到期的優先票據利息等。
經濟學家任澤平,近日發文為民企發聲:應該幫幫碧桂園等優質民營房企,這不僅是幫這些民營房企最后的堡壘,不僅是因為大而不能倒,而是守住金融風險底線、守住民生底線的需要。
如果第一大房企轟然倒下,將沖擊市場信心、經濟恢復、金融風險、居民購房預期,以及上下游60多個行業,關系幾千萬人就業,龍湖這些民營房企最后的堡壘,也可能難以自保,這是不可承受之重。
近期政策積極信號頻出,他也指出:“黎明就在前方,優質民營房企不要倒在黎明前。”
靜待銷售復蘇
去年至今,整個地產行業,都在等待“市場觸底”那一刻。
不斷下探的銷售以及下行的股價,何時能夠止跌反彈?一眾業內專家、經濟學者,從2023年上半年預測到下半年,時間變數總是存在。
市場依然處于探底過程,各方都開始采取積極措施了。
政策開始頻繁出爐,以期穩住市場。今年年中,先是宣布“金融十六條”有關政策期限延長至2024年末,給了房企更多的調整時間和空間,后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給予民營房企以實質性支持。
更重要的是,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適時優化調整房地產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定調支持樓市發展。
住建部隨即發聲:落實降低購買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換購稅費減免、個人住房貸款“認房不用認貸”等政策措施。
各地的樓市放松政策陸續出臺,提升公積金貸款額度、暫停執行住房限售政策、購房補貼等政策,陸續落地。
這段時間,政策端利好不斷,但現實依然骨感:購房者信心仍未回歸,銷售市場不甚提振。
數據顯示,今年前7月,TOP100房企銷售總額為39944億元,同比下降4.6%,累計銷售業績增速更是由正轉負。7月單月,TOP100房企的業績規模僅3504.3億元,創下近5年最低水平。
當中,尤以民營房企的銷售跌幅為甚。
據樂居財經統計,當前已發布2023年前7月銷售業績的20家民營房企,僅有3家銷售額為正向增長,分別為龍湖、港龍中國、世茂股份,但漲幅也僅為個位數。
其余17家民營房企,銷售額均為下跌趨勢,跌幅從6%-76%不等。其中,大多數房企的銷售跌幅在30%-50%之間,比如新城控股前7月銷售同比跌36.35%至484億元,旭輝前7月銷售同比跌41.14%至466.4億元。
此外,時代中國、上坤地產、融信中國等幾家房企,跌幅均超60%。融信中國前7月實現合約銷售額約107.36億元,對比上年同期的463.07億元,下降了76.82%。
諸如此類的情況,并不在少數。
主要原因在于,大環境尚未恢復,陸續落地的政策利好,傳導到銷售端需要一定時間。另一方面,民營房企的危機依舊,不少購房者對于進入樓市這件事,仍信心不足。
修復信心,迫在眉睫。
這不僅僅停留在全面定調、口頭支持房企的階段,而是需出臺更為重磅的樓市政策,切實支持民營房企再融資,恢復正常經營。
已有券商機構消息透露,地產調控政策細則或將在8月下旬-9月初逐步落地,一線城市地產政策放開具有較強確定性。
另據彭博社報道稱,證監會已于8月11日召集部分房企和金融機構舉行線上房地產市場會議。據稱,該會議主要了解房企銷售、債務情況,以及融資方面的需求及建議。
消息一出,地產股逆勢上漲,像是深振業A、天房發展等一度漲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