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我國經濟已挺過最困難時刻”,但經濟恢復過程不會是一片坦途。2023,如何看待當前面臨的挑戰?資本市場將會有怎樣的表現?哪些領域值得關注?金融界推出《啟程·百位首席預見2023》特別策劃,希望透過專業人士的講解,給廣大投資者帶來啟發。
本期嘉賓:新時代財富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師 張雷
核心觀點:
對于資本市場來說,便宜就是硬道理,股票等權益類資產具有不錯的投資性價比。
從歷史經驗判斷,北向資金的大舉加倉往往是一輪行情啟動的重要標志之一。獲北向資金凈買入較高的30只個股兼具三個重要特征:市值普遍較高;具有估值優勢;屬于北向資金的“舊愛”;
2022年存在一定“超額儲蓄”現象,但兜里有錢未必花錢大手大腳,“超額儲蓄”有望向資本市場遷移;
房地產行業已經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但也回不到之前“高歌猛進”的時代,購房者對于房價“永遠上漲”的預期已經得到了扭轉。
2023年相對較強的大類資產可能是黃金、美債、中國A股、H股、人民幣,相對較弱的資產可能是商品、中債、美股、美元等。
資本市場迎較好布局期 北向資金青睞個股有三大重要特征
金融界:IMF表示,全球三分之一國家2023年進入衰退,會否影響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
張雷:中國經濟復蘇階段延長,資本市場迎來較好的布局期。
如IMF預測,2023年,全球三分之一國家進入衰退。市場普遍認為美國經濟正經歷從滯脹向衰退的過渡,至于美國經濟是否已經進入衰退期仍存在爭議。相對于美國,歐洲經濟衰退特征更為明顯。在全球化背景下,對中國經濟會有不利影響,但影響相對可控。中國經濟在2022年上半年觸底后,持續處于弱復蘇態勢。
由于疫情反復、全球經濟下行等因素,中國經濟在復蘇階段的徘徊時間延長。根據美林投資時鐘理論,權益類資產在經濟復蘇階段通常有較好表現。為了助力2023年經濟復蘇,寬松的流動性環境有望延續,寬松流動性對資本市場也形成利好。
對于資本市場來說,便宜就是硬道理。從過去7年的數據來看,截至2022年12月30日,中證800的PE分位數處于歷史低位,為11%。中證800的ERP分位數處于歷史高位,為91%。結合橫向股債對比和縱向歷史數據對比,可以認為,股票等權益類資產具有不錯的投資性價比,資本市場迎來了較好的布局期。
金融界:今年北向資金大舉加倉,背后邏輯是什么?北向資金主要青睞哪些行業?
張雷:從歷史經驗判斷,北向資金的大舉加倉往往是一輪行情啟動的重要標志之一。
北向資金一向被視為“聰明錢”,也是外資買入A股的主要通道,2023年以來開啟大舉加倉的模式,背后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幾方面。
首先,IMF預測2023年全球三分之一國家或進入衰退,但指出中國經濟將穩步增長,成為世界經濟最大的積極因素。研究機構普遍預測,2023年中國GDP增速有望超過5%,甚至5.5%。中國經濟復蘇向好,增強了外資的買入信心。
其次,近期海外市場波動較大,特別是美元匯率的下行促使資金著手尋找更加穩定的新興市場。本輪人民幣匯率的持續回升,再度促使外資涌向中國資產。當然,中國資產估值相對較低,也是北向資金大舉買入的原因之一。
最后,中國正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以及防疫政策的調整,也增加了北向資金的買入底氣。
從滬股通、深股通前十大成交活躍股來看,截至1月13日,共有49只個股現身前十大成交活躍股榜單,有30只個股是凈買入,合計吸引資金345億元。這30只個股兼具三個重要特征:第一是市值普遍較高。第二是具有估值優勢。一半以上個股估值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第三是屬于北向資金的“舊愛”,即很多屬于電力設備和食品飲料行業。
居民消費信心需要時間扭轉 “超額儲蓄”有望向資本市場遷移
金融界:隨著疫情防控調整,疫情期間的超額儲蓄會否帶來“超額消費”?這幾年投資者的投資偏好有什么樣的變化?
張雷:從儲蓄存款規模變化以及居民收入支出增速差等指標來看,2022年存在一定的“超額儲蓄”現象。但是,“超額儲蓄”未必會帶來“超額消費”。
結合其他國家來看,疫情管控放松后,感染率將會有所上行,而且很有可能出現反復,對于居民的出行消費造成一定的影響。管控放松后一個季度,消費和GDP增速回升較為顯著,但隨后會趨于平緩。居民消費信心趨弱的態勢需要一定時間進行扭轉。可以理解為,兜里有更多錢了,但是未必花錢就會大手大腳。
受到前幾年疫情反復的影響,居民收入再次出現了類似2020年上半年的明顯回落;同時,居民對未來經濟與個人收入的不確定性的擔憂,使得居民更傾向于儲蓄(儲蓄率快速上行),投資者風險偏好總體下降。因此即使出現了剩余流動性,也較難向資本市場傳導,特別是權益類資產這種風險相對更高的市場。
投資者與2020年的“追求收益”相比,2022年更傾向“穩健”。這一趨勢反映在資管行業上,主要體現在資管總體規模增速收斂,公募基金產品中,貨幣類、債券類及固收+類產品情況好于股票、股混類。
伴隨著資本市場逐漸走出底部,形成相對明確的趨勢后,預計居民的“超額儲蓄”才會逐漸向資本市場中股票、股混類基金等中高波動產品進行遷移。
金融界:近期,中央出臺了系列地產政策,銷售沒有明顯起色,對房地產行業怎么看?
張雷:自從2016年關于房地產的“房住不炒”政策提出之后,房地產市場投機情緒逐漸得到控制,房價只漲不跌,穩賺不賠的心態有所調整,市場對于今后房價走勢的預期逐漸回歸理性, 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的長期金融風險。
與此同時,房地產美元債務的集體爆雷,部分樓盤交房出現嚴重滯后甚至面臨風險,和中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等現象,又成為了房地產政策重大調整的大背景。
過去一段時間出臺了一系列放松房地產行業融資環境的政策,但必須看到的是,政策的實施并不會立即改變行業的悲觀預期,而為數眾多的民營開發商的資金壓力和融資成本,仍然是這些企業發展乃至生存的重大瓶頸。
在此環境下,很多企業為了保證生存,希望盡可能快地把自己的土地儲備變現,回籠一部分資金,也愿意提供更優惠的折扣。但是,降價的幅度和措施,有可能引發了購房者對于今后房價預期的變化,從而有可能導致開發商新房銷售的進度進一步受到影響。
總的來說,在政策的扶持下,房地產行業已經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但也回不到之前“高歌猛進”的時代了,購房者對于房價“永遠上漲”的預期已經得到了扭轉。
優化家庭資產配置 大類資產優選黃金、AH股
金融界:2023年,對于大類資產有什么判斷?對于居民大類資產的配置,有什么建議?
張雷:綜合判斷,2023年全球經濟或出現分化,總結來看就是中國緩慢復蘇,歐美步入“類”衰退。綜合來看,我們預測2023年相對較強的大類資產可能是黃金、美債、中國A股、H股、人民幣,相對較弱的資產可能是商品、中債、美股、美元等。
我們再看居民的資產配置。如果我們把居民的家庭資產做一個拆解,會發現主要就兩大類,一是住房為代表的實物資產,二是保險、股票、基金為代表的金融類資產。我們拿中國、日本、美國三個國家數據進行比較,看看有什么不同。
先看房屋資產。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中,住房超過了半壁江山,達60%。日本住房價格長期回落,居民資產配置向金融資產不斷傾斜,目前已經降到35%左右。美國的房屋資產占比更低,大約是25%。
再看金融類資產。日本的特點是重視保險類資產,股票基金等權益類投資比例相對不高。美國無論保險類資產還是權益類資產,占比都比較高,合計大概占到了家庭資產的60%,和中國的住房比例差不多了。
再看中國,無論是保險類還是股票基金等權益類,還都是個位數,加起來還不到10%。這可能跟A股市場波動比較大,大家體驗差有一定關系。
看得出來,我國居民資產中房產占比較高,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居民資產配置由房產向金融資產轉移是大勢所趨。
怎么投金融資產呢?可以借鑒三筆錢思路。對于人生保障的錢,可以借助類似于養老FOF這種股債搭配的公募基金,或者保險類產品來實現,追求穩穩的幸福。對于靈活取用的錢,可依據投資周期長短,選擇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等產品。這些產品贖回時間相對可控,在流動性層面可以更好的滿足需求。對于投資增值的錢,可以根據不同的風險偏好,用公募、私募等產品構建自己的投資組合。
2023年,建議投資者持續優化家庭資產,科學配置,讓投資終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