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礦,來源:視覺中國)
隨著新能源汽車及儲能景氣度不斷提升,鋰身價暴漲,有礦的企業過上了“躺賺”的日子。
(資料圖片)
1月18日晚間,天齊鋰業(002466.SZ)、雅化集團(002497.SZ)雙雙發布炸裂的業績預告,前者2022年盈利預增超10倍,后者凈利增幅也達380.45%-401.8%。
回溯來看,從2020年年中最低4萬元/噸起步,鋰價掀起一輪牛市。尤其剛剛過去的2022年,鋰承繼前一年的高價再度大漲,一度升至60萬元/噸的價格。不過,自2022年12月以來,以碳酸鋰為代表的鋰價掉頭向下,價格明顯松動甚至引發市場對后市的擔憂。
鈦媒體APP多方采訪了解到,2023年供應增加較為確定的背景下,需求也有一定程度的支撐,市場供需格局將趨于理性。雖然鋰價不復去年高價,但在春節后有望企穩反彈,鋰鹽企業依然還有好日子。
業績大幅預增
根據公告,天齊鋰業預計2022年歸母凈利潤在231億元-256億元,比上年同比增長1011.19%-1131.45%;2021年盈利20.79億元。
雅化集團則預計,去年歸母凈利潤在45億元-47億元,同比增長380.45%-401.80%;2021年盈利9.37億元。
實際上,時間再往前推,更多的鋰鹽企業已經披露了業績預告,且無一例外均給出了高增的預期。比如:西藏礦業(000762.SZ)預盈6.50億元-9.50億元,同比增長363.76%-577.80%;天華超凈(300390.SZ)預盈64億元-68億元,同比增602.76%-646.68%。
對于業績的大幅增長,鋰礦股均指向了鋰鹽的量價齊升。天齊鋰業就表示,“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車景氣度提升,鋰離子電池廠商加速產能擴張,下游正極材料訂單增加等多個積極因素的影響,2022年度公司主要鋰產品的銷量和銷售均價較2021年度均明顯增長。”
無獨有偶,天華超凈也稱,受益于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和鋰鹽市場旺盛需求的雙重驅動, 公司電池級氫氧化鋰產品出貨數量及銷售金額同比大幅增長,為公司帶來了較大利潤貢獻。
以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為例,2022年年初約28萬元/噸,之后迅速上漲,3月份突破50萬元/噸后一直高位運行;9月以后再度上揚,最高破60萬元/噸,一度較2021年年初價格漲超10倍。12月以來,價格才有所回調,但12月30日,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報52.25萬元/噸,年內漲幅仍超85%。
(碳酸鋰價格趨勢圖,來源:上海鋼聯)
想方設法擴產
價格持續飆升,行業利潤率明顯上漲,個中企業自然想方設法擴產,一方面新建擴能項目,一方面降本增效。
據百川盈孚統計,中國42家碳酸鋰廠家2022年度總產量約34.29萬噸,較上年的23萬噸同比增長48.84%。這也是自2018年以來,碳酸鋰產量連續第5年保持增長。
業績預告中提到靠新增產能投產帶來業績提升的上市公司就有幾家:天華超凈稱,公司新增的二期年產2.5萬噸電池級氫氧化鋰生產項目順利達產,公司產銷量同比實現大幅增長;科達制造(600499.SH)表示,參股公司藍科鋰業2萬噸/年電池級碳酸鋰項目全面投產,于報告期內實現碳酸鋰產量約3.10萬噸,銷量約3.03萬噸,實現業績大幅上升,由此公司確認的投資收益亦大幅增長;吉翔股份則談到,2022年1月完成對永杉鋰業股權的收購,同年6月,永杉鋰業“年產45000噸鋰鹽項目一期”如期全線貫通,并于三季度達到設計產能,實現銷售,預計永杉鋰業全年歸母凈利潤5.50億元-6.50億元……
但需要注意的是,包括行業外公司在內的不少新產能2022年才宣布建設,所以全年國內碳酸鋰整體產能增長并不明顯,較2021年只增加了6萬噸左右至53.54萬噸。更多是靠企業降本增效,帶來全行業開工率的提升。
數據顯示,2022年1月,碳酸鋰行業開工率為45.13%,到同年10月時已經增加至80.77%。即便12月價格回落,開工率有所下降,但是仍然達到了73.48%,這在歷史上也處于絕對高位。
舉例而言,西藏礦業就在業績預告中明確提到,“公司本年實現增產\增效\創新降本約 5425.60萬元、管理降本約 3000.00萬元,致使公司本年利潤增加。”
無獨有偶,2022年諸多企業也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產量,典型的如電解質提鋰、鋰渣二次提鋰等技術紛紛出現,助力鹽湖提鋰毛利率提升。
春節后價格望企穩反彈
價格上漲歸根到底是供需失衡,隨著鋰鹽擴產的兌現,供應增加是比較明確的。業內普遍認為,到2023年,鋰資源焦慮將明顯緩解。
“2022年全球鋰礦資本開支迅速加大,國內外多地項目開工,但因為很多是綠地新建項目,所以實際增量也將在2023年下半年開始,如果前期項目進展順利,2024-2025年將是集中釋放期。”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鋰業分析師曲音飛告訴鈦媒體APP,2023年資源端冶煉端皆有明確增量。
華安證券金屬新材料首席許勇其也告訴鈦媒體APP,隨著后續鋰資源開采技術的升級,碳酸鋰的來源將更加豐富,鹽湖、云母等將在供給端發力助推鋰資源放量,預計2022年全球碳酸鋰LCE當量達到73.34萬噸,且后續幾年保持較高增長率,到2025年將達到155.10萬噸。
供應增加的背景下,需求決定了鋰價的走勢。去年12月以來,由于新能源汽車產銷增速邊際放緩,國補到期,疊加需求季節性規律和疫情沖擊,下游謹慎情緒增加,需求下降,碳酸鋰價格出現比較明顯的下跌。到目前,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維持在48萬元/噸左右,較最高點跌去近20%。
至于2023年的整體需求,市場觀點小有分歧。在曲音飛看來,今年終端需求表現或不及預期,供需差值進一步拉大,預計2023年供應增速在50%左右,需求增速在44%左右,國內供需差在4萬噸以上。“2023年碳酸鋰價格大面看跌,中間不排除有回調機會,但整體走勢仍以下跌為主。”
銀河證券最新研報則認為,“新能源汽車仍是國內促進消費增長的重點領域,一旦銷量不及預期或將得到多部門政策的保駕護航,而特斯拉在全球范圍的全面降價也或許產生鯰魚效應刺激消費。一季度末新能源汽車銷量可能企穩,根據草根調研材料廠也可能在春節后重啟補庫存,鋰價有望在節后企穩反彈。”
多家鋰資源企業人士也向鈦媒體APP表達了較為樂觀的看法,普遍看好春節后需求的回升,認為2023年鋰價不會單邊下行,40萬元/噸以上仍有支撐。(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丨蘇啟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