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集中供地不限次數了?近日,一份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住宅用地供應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一經流出后,外界紛紛開始了這樣的傳聞。
之所以被理解為不限次數,是因為通知提出,在土地供應節奏上,不再要求“全年不得超過3次”,而是在公開的擬出讓時間段內“可以一次或多次發布出讓公告”。
《通知》明確,建立擬出讓地塊清單公布制度,要求每次公開詳細土地清單對應的擬出讓時間段原則上不少于3個月,給市場主體充足的時間預期預判。同時,詳細清單內的地塊,在公開的擬出讓時間段內可以一次或多次發布出讓公告,有序組織出讓。
對于外界認為集中供地制度被取消的說法,2月3日,自然資源部回應稱,該文件是自然資源部印發的,對地方住宅用地供應工作進行的指導文件。不是要取消集中供地制度,而是優化完善集中供地政策,更好發揮充分公開披露信息對于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的積極作用。
據了解,集中供地制度始于2021年2月,彼時重點城市地市競拍熱度走高,地價居高不下,為了控制地價上漲,穩定房價上漲預期,自然資源部要求22個試點城市實施住宅用地“兩集中”制度,包括集中發布出讓公告、集中組織出讓活動,改變過去分散式供地的模式。集中供地制度的出臺,可以說是遏制房企搶地、限制高地價的重要手段。
兩集中政策實施以后,2021年第一批次集中供地依然保持較高熱度,整體溢價率仍然達到了14.8%,溢價成交地塊幅數占比達到54%。到了2021年第二批次集中供地,熱度迅速下降,重點22城整體溢價率僅有4%,流拍率達31%,創下了集中供地各批次流拍率最高紀錄。
2021年下半年以來,去杠桿大背景下,房企現金流承壓,進一步限制了房企投資的腳步,各地逐漸通過降門檻、增加優質地塊供應、減少租賃住房和自持比例等放松政策,提振房企投資積極性,但政策效果并不明顯,隨后集中供地熱度逐輪走低,地方城投公司“托底”成為主流,而到了2022年第五輪,整體溢價率已低至1.7%。
據CRIC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CRIC監測的重點城市土地成交溢價率僅為3.4%,較2021年下降了7個百分點。2022年,土地市場成交規模迎來了近十年低點。
實際上,此次集中供地政策優化前,重點城市集中供地就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表現在,進入2022年四季度,土地出讓政策繼續放松,供應采取預公告、推介會等方式,提前摸底房企拿地意愿,為了避免撞期,減輕企業拿地壓力,各城市集中供地批次也由去年的三批次增加至四批次、五批次甚至六批次。
對于此次集中供地政策的優化,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表示,“本次通知的優化重點在于全年供地次數的限制解除,本質上并不是取消集中供地制度,而是更好適應當下房地產市場環境,發揮土地的調節性作用,更好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
張波進一步表示,以往的一刀切模式,對市場的適應性較弱。一年3次的嚴格集中供地,在市場熱度較高的市場下,對于平穩市場會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市場降溫的背景下,尤其是對降溫較為明顯的城市,需要進行制度層面的優化。
張波認為,此次通知取消出讓次數限制后,部分城市仍將會保持集中出讓的節奏。一些市場熱度上升明顯的城市,預計后期單次出讓的土地宗數仍將保持在一定高位,以抑制房地產市場的熱度過快上升;部分房地產市場降溫城市則會優化出讓次數,土地小量多批次的面市將更有利于市場的穩定。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也指出,“未來各地供地信息會更加明確,客觀上會減少土地方面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對于激活2023年土地投資市場具有積極的作用。”
集中供地制度變化的背后,也意味著土地市場供給端改革仍在持續。
易居企業集團CEO丁祖昱指出,為穩定市場預期,實施了兩年的集中供地政策到了調整的關鍵時刻,適時完善和優化原有集中供地政策,對市場信心恢復、提振房企投資積極性有一定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