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在公募基金圈,天弘基金是一個獨特的樣本。倚靠余額寶異軍突起,天弘基金從一家小基金公司,快速發展成為國內首家資產規模超萬億的公募基金。然而,2017年末,由基金業協會主持召開的基金評價業務座談會,改變了以往按照總規模排名的規則。在那次會議上,關于“取消對貨幣基金規模評價和基金管理人貨幣基金資產的規模披露”的決定,成為了此后披露公募規模榜單的指引。這顯然對于“重倉”貨基的天弘基金來說,意味著變革。因為在剔除貨基數據后,想要繼續保持行業地位,留給天弘基金的只有大力發展非貨業務,尤其是權益投資和固收投資。2021年一季度,在中基協公布的公募非貨基月均規模排名中,天弘基金首次躋身TOP20,令市場眼前一亮,去年底的非貨排名規模更是躋身行業第16位。成績的背后,體現出天弘基金在非貨方面的布局效果顯著,僅在2021年,天弘基金憑借在固收+、指數等方面的布局,規模增長了近1000億元。事實上,天弘基金的固收能力一直是行業中的佼佼者,海通證券數據顯示,天弘基金位列近2年/7年固收類大型公司絕對收益排行榜第1,近3年/5年排名第2(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規模與業績雙突出,奠定了天弘基金一線固收大廠的江湖地位。權益投資方面,天弘基金進步之快也是肉眼可見。根據海通研究所最新發布的基金公司權益資產業績排行榜顯示,天弘基金在可比的165家公募基金公司中,近一年排名第28位。從過去的“中后排生”躋身行業前20%,天弘基金僅用了五年時間,已經成為受機構投資者關注的新銳力量。來源:海通證券研究所而這一變化實則發端于5年前,來自天弘基金內部的一次自我革命。
2018年,A股市場在低迷的環境里徘徊,上證綜指下跌24.59%,最終定格在2493.9點,市場情緒接近“冰點”。而天弘基金則在公司內部“點燃了一把火”,發起了一場面向權益投資的自我革命——推進投研一體化改革,推行行業化的研究。在此之前,天弘基金的主動投研部門由基金經理組成的投資部和研究員所在的研究部組成。這是一般基金公司的通用做法,但從長遠看,研究部和投資部相互獨立的機制下,溝通效率和深度略顯不足。改革后,天弘基金將所有主動投研部門的人員,按照消費、科技、醫藥和制造周期劃分為四個小組,明確了各小組的獨立投資研究范圍,清晰了產品投資策略。這一變革,對于天弘基金的權益投資來說,影響是深遠的。經過數年的磨合,組內基金經理和研究員的利益得以深度綁定,投研溝通效率和頻次明顯提高,研究員歸屬感更強,向基金經理推薦股票的積極性也顯著提高。在頻繁溝通中,研究員和基金經理對彼此的特點、性格、水平也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研究轉化為投資成果的效率也獲得了提升。然而,這樣的做法在推行之初,卻遇到了很多人的不理解。因為對于基金經理個人而言,如果其所覆蓋的行業處于冰點,過短的考核周期對其本身是不公平的。所以,天弘基金在推進投研一體化改革的同時,優化了考核機制。嘗試推行三年的考核期機制,業績以滾動三年的周期來考核,當年業績只占整體考核的50%。投研改革之下,天弘基金要求基金經理一定要扎在一線做研究,他們必須是整個公司里最了解自己持倉企業的人,深入調研的工作一定要自己親歷親為地完成,每月一篇深度報告也是最基本的硬性要求。更為重要的是,天弘基金致力于打造科學投研體系,不斷完善其主動權益投資的研究投資框架,并在選股上形成了聚焦核心競爭力、深度研究長期成長空間、把握合理估值水平三大準則。不僅如此,依托行業分組、投研一體的組織優勢,天弘基金在三大準則上進一步細化,針對醫藥、消費、科技、制造四大行業的投研規律,分別構建四套系統的選股標準并不斷迭代,保證每一家買入的公司都經過嚴格篩查,力爭挖掘到本行業最具投資價值的公司。五年來,天弘基金在主動權益投資領域上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2019年以前成立的全部主動權益基金近4年平均收益率112%。整體業績方面,從過去的“中后排生”躋身行業前20%,并且受到了“聰明錢”——機構資金的持續買入。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天弘主動權益基金中,機構持有金額13.11億元,同比增長43%,增加了4億元;持有金額占比從10.15%,增長至15.61%。(剔除天弘基金自有資金持有)。從近兩年時間看,機構持有主動權益基金的金額增長了168%,呈現快速增長勢頭。
獲得機構投資者的持續加倉,證明其專業能力得到了認同,這得益于近年來公司涌現出的一些優秀基金經理的突出業績表現。
02 多位基金經理嶄露頭角與很多基金公司采取引進明星基金經理,迅速提升投研“含金量”,吸引眼球的做法不同,天弘基金更愿意將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結合起來,谷琦彬、郭相博、于洋、周楷寧等基金經理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中國,制造業是一條長坡厚雪。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制造業步入了擴張周期,實現了長達40多年的持續增長。作為天弘基金制造組組長的谷琦彬,正是這樣一位順應中國制造崛起的基金經理。擁有十余年制造業研究經驗的他,對于公司有著較為深刻和獨到的認識。在他看來,優秀的公司必須具備兩個特征:一個是商業模式和競爭壁壘有可持續性;另一個則是企業的技術能力優于競爭對手,或者有不一樣的地方,因為許多制造業的商業模式是to B的,這時候技術能力會形成比較強的。2020年2月市場低位時,天弘基金運用固有資金申購旗下多只A股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其中就有谷琦彬所管理的“天弘周期策略”和“天弘優質成長”兩只基金。2020年三季度,當市場焦點集中在消費、醫藥板塊時,谷琦彬前瞻研判制造業春天來臨,旗幟鮮明喊出“順周期行情剛剛開始”,被持續一年多的市場行情所驗證。截至2022年底,上述兩只基金的浮盈超7000萬元,浮盈收益分別為72.67%和69.49%。除了制造業,醫藥行業也是典型的長坡厚雪的行業之一。但不同于制造業的是,醫藥行業因為專業門檻高,而且行業內優劣公司分化嚴重,外行人很容易踩雷。所以,不少成熟的投資人都對新人有過這樣的勸誡,投資醫藥一定要找個“內行人”,而天弘基金的郭相博就是這樣一位醫藥“內行人”。在同仁堂多年的工作經歷,令郭相博有著更為深入廣泛的醫藥行業朋友圈,便于他從醫生、醫藥產業人員等業內人士中及時深度調研獲取一手信息,更準確地預判醫藥各個子行業景氣度,而這也讓郭相博成為了業內為數不多擁有實業經歷的醫藥基金經理。獨特的資源稟賦也讓郭相博形成了獨立思考、挖掘“獨門股”的投資方法論,不拘泥于熱門賽道,不跟隨市場風格預期,不局限于市值大小,善于在市場關注度不高時重倉優質公司。截至2022年底,天弘基金員工持有其管理的“天弘醫療健康”和“天弘醫藥創新”基金合計接近1500萬元。其中,天弘醫藥創新自去年四季度醫藥板塊反彈以來,表現突出,近6個月、近1年、近2年業績均位列醫藥基金前十(銀河證券,截至2023年1月底)。同樣被天弘員工“重倉”持有的,還有來自于洋所管理的“天弘甄選食品飲料”基金。截至2022年底,公司員工在該基金上的持倉金額接近1300萬元。作為該基金的掌舵人,于洋對于消費賽道,有著獨到的看法。他認為站在十年視角下,投資的公司要能一直保持產業價值和競爭優勢。對于一家消費公司而言,如果想要在十年維度上保持競爭力,公司的產品力和品牌力才是最重要的。根據這個標準,于洋將所有的企業分為兩類。一類是指那些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對這些公司只要它們的核心競爭力還在穩定上升,就會重倉持有。另一類公司的基本面雖然稍弱一點,但對于這些公司,則只能在未來兩三年內有基本面好轉預期時才能進行重點布局。2020年末,于洋重倉的某安徽酒企便屬于后者。該公司是一個地方酒企,其在白酒行業中基本面位于第二梯隊的行列。但公司在2020年時有估值低+管理改善+有望業績反轉的投資邏輯,同時公司是白酒行業中少有的管理層也是公司大股東的企業,有明確的長期發展戰略。雖然公司品牌力上和八大名酒有差距,未來也難以進入第一梯隊,但優秀的治理結構+對產品品質的持續追求,使得公司價值有望獲得持續增長。最終,于洋在該股上取得了豐厚的投資回報,而這也成為他作為一個消費股逆向投資者的經典案例之一。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位,隨著去年四季度以來TMT板塊的崛起,“消失”多年TMT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來,而專注于TMT行業的基金經理,也開始受到市場越來越多的關注,天弘的周楷寧便是其中的一位。2021年末,在周楷寧管理的“天弘”中,機構持倉占比為1.2%。到2022年末,這一比例已上升至6.45%。機構關注度提升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業績使然。去年四季度,“天弘創新成長”凈值上漲10.22%,而同期中證TMT指數僅上漲5.46%。
作為該基金的掌舵人,周楷寧入行即專注于科技領域投資。除傳統TMT領域外,對半導體、光伏、儲能、智能汽車等新興科技領域也有深入研究。在投資上,他采取相對均衡的細分行業配置策略,在深度研究的基礎上適當提高持股集中度以期保持進攻性,通過子行業適度分散以防尾部風險,展現出攻守兼備的收益特征,而這或許是機構選擇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03 結語五年來,我們看到了天弘這艘“萬億巨輪”轉向的決絕與成果,看到了在“轉型”過程中公司內部所形成積極向上的“合力”。歷經多年的努力,天弘基金一線固收大廠的地位已實至名歸。在權益投資領域,作為新銳力量的天弘基金與“權益大廠”的依然存在差距,仍需持續進階,但曙光已現。風險提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基金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