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黑馬房企”新力控股(02103.HK)將被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在17家停牌的內房股中,新力控股將成為第一家被摘牌的企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公開資料顯示,新力控股創辦于2010年,聚焦江西、長三角、大灣區、中西部核心城市以及中國其他區域的潛力城市,并于2019年11月15日成功登陸港交所。2021年9月20日停牌至今,新力控股股價報0.5港元/股,總市值17.85億港元。而上市首日,新力控股的市值達到了139.41億港元。
截至目前,新力控股停牌時間已長達564天。從初創成立到躋身資本市場,新力控股只用了九年時間。而新力控股的創始人張園林上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則是2022年10月13日。張園林、吳承萍夫妻倆退出新力科技,將手中股權統統轉讓予神秘人。
2021年7月,網傳一封“新力地產老板求救信”也讓新力控股張園林站在輿論焦點,新力控股緊急辟謠“子虛烏有”。隨后,新力控股股價閃崩、停牌,走向滑鐵盧。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此次被取消上市的消息,確實令市場非常驚訝。這也是房企債務風波以來首個退市企業,或者可以說是“爆雷房企退市第一例”。此次新力退市,對于我們理解房企經營狀況、資本市場反應、風險防范化解、企業競爭格局等都有很多反思和教訓。
市場分析認為,新力控股遭此困境,大多源于其“三高”的打法。高周轉帶來了高負債、高融資成本等問題,截至2021年6月,新力負債總額達到918.04億元,該數據2020年為775.64萬元,2016-2018年,新力控股的凈負債率分別為190%、270%、240%;此外,新力控股銷售指標也大規模縮水2022年1-10月的合同銷售金額約31.37億元,同比下降96.08%。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房企命運如此戲劇化,源于密集上市之后遇到疫情和行業衰退,而且上市前,不少房企的融資問題已露端倪,意圖通過上市圈錢續命的算盤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新力控股夢碎資本市場令人唏噓,但除新力控股外,還有多家房企要經受“考驗”,例如藍光發展4月6日晚公告,公司股票2023年4月6日收盤價為0.95元/股,首次低于人民幣1元。根據上交所股票上市規則,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1元,將被直接退市。
通常而言,股價低于2元就要開始關注面值退市的可能,而低于1.5元則意味著安全墊已經較小,需要高度警惕。除藍光發展之外,還有多只地產股需提防觸發面值退市條款。
截至2023年4月6日收盤,申萬一級行業分類下有115只地產股,低于1.5元的包括藍光發展(0.95元)、泛海控股(1.01元)、中天金融(1.03元)、美好置業(1.12元)、粵泰股份(1.35元)等。
此外,由于多家房企于2022年3月停牌,據港交所《上市規則》顯示,可以對連續停牌18個月的上市公司進行摘牌。2023年9月,將有10家左右的內房股會走到退市的懸崖邊上。這些房企包括融創中國、奧園、南海控股、花樣年、陽光100、當代置業等。
房企正迎來了新一輪的洗牌,各家房企也在不斷探索轉型及新的經營模式。但嚴躍進指出,理論上當前一些爆雷企業債務問題解決得總體不錯,投資者也認可了房企重新復蘇的邏輯。但新力退市事件若不處理好,會加重其他投資者對有爆雷史企業的恐慌情緒,尤其是債務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好的房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