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以下簡稱“臨港新片區”)揭牌運行三周年之際,臨港新片區又迎來新的政策大禮包。
當天,上海舉行臨港新片區三周年新聞發布會,《關于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加快建設獨立綜合性節點濱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發布,從強化產業支撐等三方面提出23條任務舉措。
(資料圖片)
三年間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1.3%
上海市委常委、臨港新片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金山在會上表示,臨港新片區成立三年來兌現了“三年大變樣”的承諾,呈現出了生氣勃勃、如火如荼的新臨港。
從主要經濟指標來看,成立三年來(2019年至2021年),臨港新片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1.3%,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40.2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43 %,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8%。
三年來,臨港新片區新注冊企業超6.4萬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實現每年翻一番,實現離岸貿易規模逐年倍增。同時,三年來累計落戶400多家金融企業。今年上半年,洋山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181.4萬標箱,同比增長5.9%,再創歷史新高。臨港新片區人才總量已經突破9萬人,累計人才引進、居轉戶、留學人員落戶8400余人,居住證積分核定1.97萬人次,集聚各級各類高層次人才專家210余人、海外人才1500余人。
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在會上表示,臨港新片區已基本建立以“五自由一便利”為核心的制度型開放體系,并在若干重點領域制度創新上率先實現了新突破。
下一步要實行更大程度的開放壓力測試
陳金山說,下一步發展中,臨港新片區具體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更加著力:
一是更加著力于制度創新,讓高水平開放成為臨港新片區發展的最大紅利。圍繞“五自由一便利”,實行更大程度的開放壓力測試,在跨境金融、離岸貿易、數字經濟等若干重點領域開放上邁出更大步伐。到“十四五”末,建立起更為成熟的“五自由一便利”制度體系,在制度型開放上形成更多突破性的典型案例,全球資源要素配置能力顯著增強,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初步建成國際認可度更高、競爭力更強的自由貿易園區。
二是更加著力于世界級產業集群打造,讓先進制造業成為臨港新片區發展的根本基石。到“十四五”末,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5000億元,年均增速25%。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集成電路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聚集人工智能企業500家,產業總規模超500億元。
三是更加著力于科技研發,讓科技創新成為臨港新片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到“十四五”末,力爭引進培育8家以上國際一流的高水平實驗室,30家新型研發機構,10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
四是更加著力于新業態新模式培育,讓“五型經濟”成為臨港新片區發展的特色亮點。高水平建設好洋山特殊綜保區、滴水湖金融灣、滴水湖AI創新港,快速提升臨港新興產業發展能級。到“十四五”末,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經營總收入達到1萬億元,進出口總額達到2200億元;各類金融機構和投資類企業超過800家,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25%;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50%。
五是更加著力于現代化新城建設,讓智慧、低碳、韌性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路徑。全力推動車路協同應用場景全域開放。結合氫能產業發展,推動主城區公交、市政特種車輛全部實現氫能化。到“十四五”末,6.5平方公里國際創新協同區全面實現數字孿生運營,并向全域拓展;骨干道路車路協同覆蓋率達到100%,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達到50%。
六是更加著力于“筑巢引鳳”,讓人才成為推動臨港新片區發展的第一資源。啟動實施臨港新片區“人才筑巢工程”。未來三年,臨港新片區將提供18萬個就業崗位。
支持臨港新片區建設國際油氣交易中心等重大要素平臺
為了推動臨港新片區在新起點邁出新步伐,再上新臺階,上海市政府制定了《關于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加快建設獨立綜合性節點濱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政策措施》)。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華源在會上說,上海今年再次制定《若干政策措施》,主要目的是以解決臨港新片區重大項目建設和改革創新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政策痛點堵點問題為導向,賦予臨港新片區更多改革自主權和先行先試任務,在市級事權范圍內最大力度支持臨港新片區深化差異化制度探索,助力臨港新片區更好成為上海全市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若干政策措施》主要包括3個方面23條任務舉措。具體為:第一,強化產業支撐,進一步提升創新型產業發展水平。第二,強化城市功能基礎,進一步完善獨立綜合性城市功能體系。第三,強化政策保障,進一步優化區域發展要素供給。
其中,產業支撐方面共有5項支持政策,主要包括提升高端制造業能級,加強國際氫能谷、東方芯港、生命藍灣、動力之源等重點園區建設;建設滴水湖AI創新港,培養AI創新生態;深化國際數據港建設,探索建設國家數據跨境流動試驗示范區;加快新興服務業發展等。
聚焦新興服務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確:
——加快在臨港新片區建設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便利境內外投資者配置全球金融資產。
——加快拓展服務貿易、跨境電商、保稅維修等新業態新模式,支持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內企業開展本企業國內自產產品的維修,不受維修產品目錄限制。
——支持建設離岸貿易創新發展實踐區,鼓勵銀行探索優化業務真實性審核方式,對真實合規的離岸貿易業務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建設科技保險創新引領區,在民用航空、高端裝備制造、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智能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建立臨港新片區重大技術裝備及關鍵零部件綜合保險補償機制。
——支持臨港新片區建設全國性大宗商品倉單注冊登記中心、國際油氣交易中心等重大要素平臺。
——支持打造洋山保稅船供公共服務平臺,探索國際集裝箱艙位交易平臺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開展國際航行船舶保稅燃料油加注業務。
定向優化臨港新片區人才購房政策
在政策保障方面,《若干政策措施》明確,上海將加強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保障,夯實臨港新片區發展后勁,穩定各類市場主體預期,提振各方面信心,努力構筑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戰略支點,打造全球人才創新創業首選地。
《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定向優化臨港新片區人才購房政策。優化人才購房條件,在臨港新片區工作的非本市戶籍人才繳納個稅或社保滿1年及以上,在臨港新片區限購1套住房,所購住房自合同網簽備案滿7年后可轉讓。
同時,進一步優化人才落戶政策。賦予臨港新片區引進非上海生源應屆高校畢業生重點扶持用人單位推薦權。建立和動態調整適應臨港新片區發展需要的重點專業目錄。支持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根據臨港新片區重點產業布局和發展實際,動態調整人才引進重點機構推薦范圍。
《若干政策措施》還提出,支持臨港新片區重大項目建設融資機制創新,支持臨港新片區符合條件的項目優先申報發行基礎設施REITs。
絲路研究院(海口)院長、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湧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若干政策措施》有四個關鍵詞,分別是獨立、綜合、節點、濱海。
“在我眼里,未來的臨港,應該是一座職住平衡、產城融合、獨立配套的完整濱海城市,臨港和主城區之間會有戰略留白,臨港不一定要成為主城區的一部分,主城區也不一定要延伸覆蓋到臨港,臨港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不再是鐘擺式、潮汐式早出晚歸,因為臨港有機會,因為家就在臨港。”張湧說。
張湧建議,要實現這樣的愿景,臨港新片區一是突出落戶、購房等核心政策的特殊性、精準性、協同性,千方百計導入和留住年輕人才;二是超前規劃、超強投入,按照250萬常住人口的標準,打造足以支撐一座獨立節點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三是緊盯前沿產業,抓好招商引資這個牛鼻子,既加快形成若干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以高水平產業創造高質量就業,又著力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現代服務業,積極鼓勵彈性就業、靈活就業,讓各類人才在臨港安心居住、舒心生活、全心融入。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