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沖刺科創板IPO順利過會后,這家公司卻在“臨門一腳”時戛然而止,選擇主動終止注冊,然后選擇在創業板申請上市。回溯其IPO進程,從新三板到科創板再到創業板,IPO之路頗為坎坷,在目前IPO注冊制下,這種操作也較為少見。
(相關資料圖)
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公開信息,近期,慧翰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慧翰股份”)提交了招股說明書,擬創業板上市,目前處于“已問詢”狀態。保薦機構為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慧翰股份于2020年8月曾在科創板IPO過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半年之后,即2021年3月,慧翰股份卻終止了科創板的注冊。而一年多之后,又轉戰創業板IPO。
今年7月15日,深交所創業板正式受理慧翰股份的IPO申請,擬公開發行不超過1755萬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與此前闖關科創板不同,慧翰股份此次擬募資7.13億元,較兩年前的募資規模提升34%。
公司為何費此周折重新申請上市?在這期間,公司到底發生了什么?這確實讓人費解。
▎8個月時間,公司估值暴增7億元
據天眼查APP信息,慧翰股份成立于2008年7月,由福建國脈集團、國脈創投出資設立。慧翰股份是一家致力于為智能汽車及產業物聯網客戶提供智能網聯解決方案的科技服務商,主要從事車聯網智能終端、物聯網智能模組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同時為客戶提供軟件和技術服務。
公司實控人為陳國鷹,據招股說明書顯示,其通過直接及間接的方式合計控制慧翰股份82.58%的股權。
資料顯示,公司實控人陳國鷹還是深市上市公司國脈科技的第二大股東。
據同花順數據,目前陳國鷹及其妻子林惠榕、岳父林金全分別持有國脈科技24.44%、21.93%、5.46%股份,三人為一致行動人,共同控制國脈科技51.83%股份。慧翰股份若順利IPO并上市,將成為陳國鷹控制的第二家上市公司。
2015年4月,慧翰股份股票在新三板掛牌并公開轉讓,直到2017年8月終止掛牌。
上交所官網顯示,2020年4月8日,慧翰股份提交的申報稿被受理,擬科創板上市,保薦機構為興業證券。同年8月20日,慧翰股份正式上會并獲通過。2021年3月,慧翰股份主動終止在科創板的注冊。
根據慧翰股份在科創板上市的情況,公司當時擬公開發行不超過25%的股權,發行股份不超過1667萬股,擬募資5.31億元。以此計算,若慧翰股份成功科創板上市且實現募資目標,其估值將達到21.24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慧翰股份終止在科創板的注冊后,股權發生了一些變化。
2021年6月,南方貝爾、浚聯投資均以7元/股的價格將其持有慧翰股份的股權轉讓給了公司實控人陳國鷹。2021年7月,上汽創投也以7元/股的價格,將其持有慧翰股份的部分股權轉讓給了陳國鷹。而上述兩次股權轉讓,均是以慧翰股份評估值約3.48億元定價。
2022年2月,晨道投資、福州開發區國資公司、超興投資均以20元/股的價格對慧翰股份進行了增資。增資完成后,慧翰股份的估值增至10.52億元。
也就是說,從2021年6月起到2022年2月,8個月的時間,慧翰股份的估值暴增了7億元。
為何南方貝爾、浚聯投資、上汽創投要以如此“低”的價格轉讓慧翰股份的股權?這確實是讓人難以理解。
▎股東是第一大客戶,銷售占比近四成
據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和2022年1-3月(下稱“報告期”),慧翰股份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7519.16萬元、26518.3萬元、42178.05萬元、10454.93萬元,凈利潤分別為2518.27萬元、2719.42萬元、5919.64萬元、1528.66萬元。
可以看出,近幾年,慧翰股份的業績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
記者注意到,一直以來,慧翰股份的客戶集中度較高。慧翰股份業績增長,主要是依賴公司的前五大客戶。2021年其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接近八成,特別是對于關聯方兼第一大客戶上汽集團的依賴,成為監管和市場重點關注部分。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慧翰股份向前五大客戶產生的銷售收入分別為22807.75萬元、20882.05萬元、32758.26萬元、8614.85萬元,分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82.88%、78.75%、77.67%、82.4%。即,慧翰股份平均每年約有八成的收入是來自前五大客戶。
對此,慧翰股份表示,公司對主要客戶的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較高,與下游汽車行業的集中度較高相關。如果未來公司主要客戶因汽車市場波動、政策調整、自身經營狀況發生重大不利變化,減少對公司產品的采購,將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在慧翰股份的前五大客戶名單中,有一位客戶很“特殊”,它是公司第一大客戶旗下控股企業,也是公司的股東之一。
招股說明書顯示,報告期內,慧翰股份向上汽集團產生的銷售銷售分別為9829.48萬元、11509.98萬元、18282.57萬元、3647.46萬元,分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35.72%、43.4%、43.35%、34.89%,上汽集團報告期內一直是慧翰股份的第一大客戶。
慧翰股份對上汽集團的銷售占比在報告期內最低值是2022年第一季度,仍占34.89%。
值得關注的是,上汽集團控制的企業上汽創投也是慧翰股份的重要股東。科創板IPO撤回后不久,在2021年6月和7月,慧翰股份兩次進行股份轉讓,并于今年2月實施增資引入新股東。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上汽創投仍持有慧翰股份2.85%的股權。
這也意味著,慧翰股份的第一大客戶實際上是公司股東。
▎產能利用率不足七成,研發費用率遠低于同行
招股書顯示,慧翰股份主要擁有三大產品:車聯網智能終端、物聯網智能模組、軟件及服務。其中,車聯網智能終端、物聯網智能模組為公司的核心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慧翰股份募資規模提升,意圖擴大業務規模,然而在客戶集中度較高的情況下,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卻并不高。記者粗略計算,2019年至2021年,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平均值為67.42%。
招股書披露,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慧翰股份車聯網智能終端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0%、33.47%、52.79%、61.69%;物聯網智能模組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4.4%、67.27%、61.72%、74.97%;同期,公司整體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4.77%、66.28%、61.21%、74.22%。其中,近三個完整會計年度內,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平均值為67.42%。
此外,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的研發費用率均值相比,其研發費用率長時間相對較低。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3248.23萬元、2806.81萬元、3286.75萬元和944.70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1.80%、10.58%、7.79%和9.04%。公司研發費用率均遠低于同行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值的13.67%、13.6%、15.28%、19.9%。
除此之外,慧翰股份車聯網智能終端的產量主要是來自于外協。招股說明書顯示,報告期內,慧翰股份車聯網智能終端的自產產量分別為18833個、50209個、158358個、46266個,外協產量分別為335701個、326368個、502508個、137013個。慧翰股份通過外協生產的車聯網智能終端遠的產量超于其本身生產的產量。
隨著公司供應鏈管理能力的不斷提高,2021年以來,外協加工產品所需輔助物料逐步轉為公司自主采購,僅部分包裝材料由外協廠商采購。
(文章來源:讀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