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日,北京證券交易所(簡稱“北交所”)正式宣布設立,為我省創新型中小企業上市融資帶來了新機遇。一年來,北交所成功設立開市并平穩運行,截至2022年9月2日,上市公司達110家,初步實現改革預期目標。
與北交所設立同步,我省實施企業上市倍增計劃也恰滿一年。山西企業在進軍資本市場的路上有哪些收獲?到北交所上市,如何走好“下一步”?
晉企掀起北交所“上市熱”
去年11月15日,北交所鳴鐘開市,中國資本市場開啟北京、上海、深圳三家證券交易所錯位發展的新階段。山西科達自控股份有限公司首批上市,作為北交所“山西第一股”,激發了省內中小企業申請上市的熱情。
今年7月19日,太原智林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宣布與山西證券旗下投行子公司中德證券簽訂輔導協議,向山西證監局提交北交所上市輔導備案申請并獲受理。智林股份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我省重點上市后備企業,于2017年12月在新三板掛牌,現為新三板創新層掛牌公司。
去年9月1日,省政府出臺了推進企業上市“倍增”計劃,提出力爭到“十四五”末,全省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20家,實現上市公司數量倍增。和智林股份相同,我省眾多中小企業乘北交所設立東風,加快籌備上市步伐。
省金融辦、山西證監局數據顯示,目前我省已有科達自控、大禹生物2家北交所上市公司;中網華信、錦波生物2家企業已提交上市申請,目前處于審核期;同時,13家處于上市輔導期的備案企業中,有8家擬申報北交所。
據了解,北交所自成立之日起試點注冊制,滿足標準即可上市。針對不同行業與類型的企業,北交所有4套上市標準可供選擇,兼顧不同類型、不同特征創新企業。上市企業中既包括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也包括具有創新特征的傳統行業企業;既有利潤過億元的大型成熟企業、細分行業龍頭,也有尚未盈利的初創企業。
山西證券負責人認為,總的來看,北交所定位在“更早、更小、更新”的企業,幫助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拓寬資本市場邊界,在企業經營規模、盈利等制度設計上更加柔性、更加包容,使企業在發展更早階段就能達到上市標準。“這些特點與我省企業發展情況契合,因此我們要搶抓北交所設立機遇,用更專業、更精準的服務推動企業加快上市,在資本市場錯位發展。”
省金融辦負責人介紹,經過去年以來緊鑼密鼓推進,我省北交所擬上市后備資源已初具規模。目前,省上市后備企業資源庫入庫企業達1116家,其中上市后備層企業202家。新三板掛牌公司達83家,其中創新層企業27家。而且比照北交所已上市公司,我省后備企業在行業結構持續優化。全省新三板掛牌公司中,有77%的公司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1家、高新技術企業64家。從成長性看,我省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營收2.21億元,近三年增速達19.79%,平均凈利潤3136.63萬元,上市后增速達12.77%;新三板掛牌公司平均營收1.39億元,近三年增速超過9%,各項數值位居中西部省份前列。
打造掛牌上市“雁型矩陣”
北交所設立以來,堅持與新三板協調聯動、一體化發展,在遵循交易所建設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尊重中小企業發展規律和成長階段,構建了一套契合創新型中小企業特點的制度安排。依托與新三板一體發展優勢,北交所提升審核效率,從受理到完成注冊平均用時140余天,目前有企業從受理到過會最短用時僅37天。
在此背景下,作為北交所“后備軍”的新三板加速擴容。我省企業新三板掛牌積極性持續增強。
“我們的中小企業金融業務團隊今年已推薦省內6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山西證券負責人說,“這些企業下一步的目標就是進入創新層,并申報在北交所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初在新三板掛牌的智勝傳媒,于2021年登陸山西股權交易中心晉興板,之后經山西證券輔導,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內控管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最終實現了向新三板“轉板”。
此前監管部門提出,要強化交易所、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等多層次市場聯動,助力經濟結構優化調整。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在推進企業上市中,要進一步發揮區域性股權市場“塔基”作用,幫助企業邊規范、邊發展、邊上市,打造中小企業從掛牌到上市的“雁型矩陣”。
以山西證券為例,已累計推薦1000余家中小企業在山西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協助310家中小企業完成股改,目前正輔導太重向明、智林股份等多家省內北交所擬上市企業。在初創企業投資端,按照省財政廳、山西金控集團統籌,今年以來,山西證券牽頭發起設立山西省上市倍增投資基金,調動股權投資、投資銀行、區域股權市場等力量,從資本市場加強市場主體金融服務。目前,該基金已基本完成對35家重點上市后備企業、202家上市后備層企業及其他擬上市企業的全部摸排,篩選并重點跟進近30家企業。
在充分發揮中介機構作用的同時,我省推動設立北交所山西服務基地,與北交所建立常態化聯絡對接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促進區域性股權市場與交易所互聯互通。山西股權交易中心成立全國性證券交易所基地服務辦公室,推進北交所山西服務基地落地工作,為企業上市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專業服務。
此外,從全省來看,隨著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強勢起步,市場主體倍增工程順利推進,十大平臺相繼搭建,為企業上市提供了“資源富礦”。業內人士表示,要緊抓重大戰略“放水養魚”,從初創企業投資、儲備企業股改培育、成熟企業規范上市等全程發力、用心澆灌,推動企業加快上市。
政策發力打通上市堵點
省金融辦負責人介紹,去年我省出臺企業上市倍增計劃以來,配套了一系列上市掛牌專項支持政策,升級獎勵范圍和標準,將企業境內上市最高獎勵標準由200萬元提高到了300萬元,增加了境外上市按融資額最高給予200萬元的獎勵。同時,為解決企業資金難題,對境內上市按照輔導備案登記、受理申報材料、上市首日三個節點,分別給予50萬元、50萬元、200萬元獎勵。對新三板掛牌的企業給予100萬元獎勵,在“晉興板”掛牌的給予10萬元獎勵,從掛牌之日起當年首次實現直接融資的再獎勵10萬元,所有類別的獎補資金直達企業。
今年,上述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獎勵政策已得到落實,有248家企業獲得獎勵,4370萬元獎勵資金已全部撥付完畢。其中,科達自控獲得300萬元北交所上市獎勵,有效激發了企業到北交所上市的積極性。
省金融辦還發揮企業上市“綠色通道”作用,為中網華信等北交所擬上市企業辦理相關申請事項。目前,“綠色通道”已先后辦理了25家擬上市企業關于土地性質變更、應收款清收等30余項申請事項,為上市后備企業解決了難題。省金融辦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隨著北交所山西服務基地設立,我省將聯合交易所專家和省內金融服務機構,開展專題培訓、常態化路演、企業服務日、走訪調研等系列服務,開展“一對一”幫扶,助力企業加快上市進程。
省金融辦透露,將加快100家國家級、363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資源庫入庫工作,充實北交所上市后備力量,形成百家北交所企業上市方陣。對于北交所擬上市企業,我省將加強分層培育,持續跟進上市進展,建立工作臺賬,按照輔導、申報、首發三個關鍵節點重點跟蹤,建立常態化分片入企服務機制,及時為企業紓困解難。(記者張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