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市場調整背景下產業資本持續進場,A股上市公司頻繁采取回購、增持等舉措,用真金白銀向市場傳遞信心。Choice數據顯示,以預案公告日為基準,9月以來已有逾百家公司發布回購方案,回購金額上限累計超過130億元;年內則已有近千家公司發布回購方案,擬回購金額上限合計超千億元,還有200多家公司發布了股東增持計劃。
10月12日盤后,近10家公司披露了回購計劃。其中,威勝信息公告稱,公司擬使用1.5億元至3億元回購公司股票,回購股份擬在未來適宜時機全部用于股權激勵,并在股份回購結果暨股份變動公告日后三年內予以轉讓。10月10日,萊爾科技披露,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及對公司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吳錦圖和周松華,擬自2022年10月11日起6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合計增持金額為200萬元至400萬元。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0月13日記者發稿時,9月以來,共有101家公司發布了102份回購方案,擬回購金額上限合計達132.80億元。年內則共有946家A股公司發布了1215份回購方案,回購金額上限合計達1170.74億元,其中有472家滬市公司共發布了514份回購方案,擬回購金額上限共計432.13億元。增持方面,截至發稿,年內共有249家A股公司發布了559份股東增持計劃。
多數公司表示,回購是對公司價值的高度認可以及對基本面的積極判斷。例如威勝信息表示,回購行為基于對行業前景和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以及對公司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也為了進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長效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公司員工的積極性。在用途上,大多數公司回購股份計劃用于實施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計劃,還有不少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后將用于注銷并減少注冊資本。
今年以來,A股公司大手筆回購頻現。從回購預案來看,26家公司擬回購金額上限超過10億元,277家公司擬回購金額上限超過1億元。其中,美的集團擬回購金額不超過50億元,不低于25億元,位列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榮盛石化、優博訊、萬通發展等多家公司發布了兩份以上的回購方案。例如中際旭創今年以來已發布了三份回購方案,10月10日,該公司公告稱,擬使用3億元至6億元自有資金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股份,此前該公司分別在4月和9月發布了回購方案,均已實施完成。
科創板公司今年以來回購表現尤為踴躍。年內共有73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發布回購方案,遠超2021年全年的14家,同時,金博股份、光云科技等多家科創板上市公司年內發布了兩份及以上的股份回購方案。例如金博股份9月15日公告稱,公司計劃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股份,回購資金總額為1億元至2億元,記者注意到,今年5月,該公司已完成一次回購,共使用自有資金9997.82萬元。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目前環境下,大量權益資產價值被低估。上市公司此時進行回購,不僅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穩定公司股價,還可以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激發投資者的信心。招商證券也表示,一般認為,上市公司通過股票回購可傳遞出對股價積極的信號,能夠提升投資者的信心。
上市公司回購增持對于資本市場整體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明明表示,一方面,回購增持可以在市場波動的環境下,降低股價的下行風險,打造較好的市場形象;另一方面,大量的回購增持反映出當前權益資產性價比極高,投資者有望在回購增持的帶動下提振信心。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