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月5日,廣東省科技廳公布了2022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擬獎項目,215項目/人因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引下的突出表現,有望獲得本次的省級嘉獎??茖W技術獎是廣東省在科技成果獎勵方面的最高榮譽,通過梳理近五年(擬)獲獎情況,筆者總結出廣東省在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領域的五點方向趨勢:
一是授獎評審控量提質。2018年發布的《廣東省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提出實施定標定額的評審制度,此后,科技創新獎的提名和受理數量雖連年攀升,獲獎率則由2019年的28.10%降至2022年的14.78%,一升一降,體現出了控制獲獎數量、提高項目質量的評審導向。
二是獎項設置不斷優化。根據2022年9月1日起施行的修訂版《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本次評選新設了“青年科技創新獎”和“科技成果推廣獎”兩類,通過完善獎項設置,搭建了從科學研究到應用轉化、普及推廣的完整鏈條。同時也體現了對青年科研人員群體的重視,更有針對性地激勵和支持青年學者在“科學發明最佳年齡”有所建樹。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度“青年科技創新獎”的24位擬獎人名單中,基礎研究類共20人,占比超80%,這也對應了廣東推動十年“卓粵”計劃,加強原始創新,培養高水平青年基礎研究人才隊伍的相應思路。
三是“產學研用”融合特征凸顯。從(擬)獲獎主體來看,近五年企業牽頭或參與的獲獎項目占比均超60%,其中,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和科技成果推廣獎的獲獎者大部分為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兩兩組隊或三方合作形式,“產學研用”一體化特征顯著。以“產教融合”為特色的職業教育,也正逐步探索在應用技術創新領域的角色定位和參與形式,2019—2021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均是唯一一所高職院校獲獎,隨著新型職教理念的推廣,職業院校除傳授技能,也承擔了創新引導的職責,2022年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也出現在(擬)獲獎名單中。從項目領域來看,多集中于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方向,與廣東省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關聯度高。
四是產業領域兼顧“培新”和“固本”。(擬)獲獎項目中既有特高壓輸電、磁懸浮等尖端技術,也有對柑橘加工技術等傳統產業升級的研究,在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也注重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五是亟需恢復和擴大粵港澳三地協作。過去3年三地人員流動受限與合作溝通不便,港澳人員或機構參與的(擬)獲獎項目從2019年前的6-7項縮減至2020—2022年間的2-4項,在全面通關后需要加快推進協作研究程度提升和港澳融入國家科創大局。
整體而言,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優化完善、與時俱進,在獎勵覆蓋、項目質量方面較大顯著。更好地通過科技獎項激勵、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還可考慮強化部署以下四點工作:首先,優化服務對接。探索建立相應數據庫,組織專家對獲獎項目或潛力型提名項目進行后續跟進指導和轉化協助,使優秀項目的研究成果持續深化并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用。其次,加快灣區合作。2月6日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已全面恢復,可考慮盡快組織相關的高校、院所和企業進行考察交流,以灣區產業端需求牽引科創合作方向和模式的突破。再次,兼顧中小企業。適當創造平臺和機會,鼓勵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與科研能力較強的大企業、大機構合作研發并積極申報科技獎勵,適當提高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參與項目的獲獎比例。最后,用好社會力量。比如,可鼓勵騰訊基金會等出資支持的“科學探索獎”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獎項邁進。引導行業協會、學術團體、公益基金等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設定差異化、專業化的科技獎項,共同構建和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獎勵體系。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