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本人曾經提出發放消費券提議,引發了一些良好的社會反饋。目前現實社會消費狀況弱于當年,因此本人認為實行消費券政策正當其時。”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律師協會副監事長朱征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相關資料圖)
朱征夫建議,由政府統籌協調各大電商平臺,將其2023年的營銷費用全部或大部分發放給用戶,同時政府財政向平臺提供1~2倍的補貼,用以刺激消費。
具體做法,可考慮設立抽獎獎金池,針對各大平臺的8億~10億用戶,設置不同等級消費獎勵,吸引用戶抽獎,直接用于購買平臺內商品。參與就有最低獎,比如 500元,最高獎勵可設置10萬元甚至更多。通過抽獎和獎勵,有望形成新一輪消費熱潮。
“以2021年為例,各大電商平臺銷售費用合計達到近2500億元。如果政府補貼1~2倍,5000多億元獎金池可望帶動10倍社零銷售,新增社零也可能達到2萬億~3萬億元,成為GDP增長的強勁動力。”朱征夫說。
根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與螞蟻集團研究院的測算,杭州每發放1元錢的消費券補貼,能帶動3.5元的消費;在廣西發放1元錢的消費券補貼,甚至能帶動5.3~7.7元的消費。微信支付方面的數據也顯示,在微信支付核銷1元的優惠,可以撬動22.7元的消費。這些數據也佐證了我國發放消費券實踐的可行性。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5萬億元,同比下降1.8%,除汽車外消費品零售額同比下降2.6%;2022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97萬億元,同比下降0.2%,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下降0.4%。整體來看,消費數據仍然受到新冠疫情沖擊的影響,尚未恢復至2019年前8%~9%的增速,仍有較大修復空間。
借鑒香港和澳門的經驗,香港在2022年8月和10月發放了兩輪消費券,規模總計280億港元,符合資格的市民可通過已登記支付平臺領取3000港元消費券,適用于零售交易、餐飲、服務業等行業。2022年9月23日,澳門同樣推出第三輪抗疫電子消費優惠計劃,澳門居民每人可獲8000澳門元電子消費券,使用范圍擴大到自來水、電力、燃料、電訊服務費用等。澳門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預計,電子消費券計劃連同生活補貼計劃,可為澳門帶動超過100億澳門元的消費額,除了惠及居民,亦起到提振澳門內需、帶動經濟復蘇等作用。
按2021年底數據, 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美團用戶數分別達到8.8億、5.7億、8.7億、6.9億,阿里巴巴和拼多多的用戶數已接近全國網民總數(根據CNNIC的數據,2021年底全國網民數為10.3億)。
談及通過電商平臺發放優消費券的好處,朱征夫表示,“首先是激勵電商拿出更多的銷售費用;其次可以觸達更多人群,防止出現抽獎搶不到、受到區域局限等問題,達到普惠目標;再次電商平臺消費有更多選擇空間,使用門檻和場景限制較少;最后也便于消費券的管理和監控。”
發放消費券不僅可以帶動居民額外消費增加,擴大全社會消費支出規模,消費回升又可以促使企業加大投資,實現經濟的大幅增長和稅收的大量增加;也有助于提振消費信心,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政府的關懷和溫暖;借此還可以推動數字貨幣的普及和推動互聯網平臺經濟進一步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