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銀行迎來了實施“新零售元年”后的首份年報。
【資料圖】
“中信銀行的歷史包袱已經出清,從此可以輕裝上陣。”在中信銀行3月24日召開的2022年業績發布會上,該行行長方合英向媒體及投資者宣布。
他介紹,中信銀行通過大力處置清收、核銷及有效重組等手段,該行存量的歷史問題得到了控制和化解。2022年報顯示,該行2022年末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余額連續兩年實現“雙降”,分別為1.27%和652.13億元。
從經營業績來看,去年該行營收達2113.92 億元,較上年增長3.34%;凈利潤達 621.03 億元,較上年增長 11.61%;截至去年末,該行資產總額達8.55萬億元。而對于2023年的經營思路,方合英表示將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和“打造價值銀行”兩條主線,并進一步堅持“穩息差”“穩質量”“拓中收”和“拓客戶”的四大經營主題展開。
出清歷史包袱、糾治風控體系
3月24日,在中信銀行2022年度業績發布會上,對于去年該行實現的業績增長,中信銀行行長方合英表示,穩健的增長數據顯示出該行利潤的可持續性得到了驗證和加強,盡管11.6%的利潤增長與其他上市銀行比并不算高,但與撥備覆蓋率結合起來看,完全可以用“穩健”這個詞來形容。
過去4年,中信銀行一直把“去包袱”作為該行最重要的經營主題。通過處置清收、核銷及有效重組等手段,該行管理層自信宣告:中信銀行歷史資產質量的包袱,對未來的財務影響趨于0。
回溯過去4年,中信銀行經歷了資產質量與同業相比明顯承壓到持續對不良貸款余額壓降、加大計提貸款損失,實現包袱出清的過程。
數據顯示,2019年末,該行不良貸款率達1.65%,不良貸款余額在2020年末迎來近年來高峰的734.52億元,當年該行計提貸款損失準備金多達692.85億元。經過多年持續壓降,到2022年末,該行不良率及不良貸款余額,分別降至1.27%和652.13億元。
不過,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該行較受市場關注的信用卡業務去年表現受到一定影響。其中,信用卡貸款余額同比下降約3.3%,信用卡不良貸款率也較上年末上升了0.23個百分點,信用卡總量增速較此前也明顯有所減緩。
除了壓降不良資產,中信銀行還把風控體系作為穩健經營的工作重點。方合英介紹稱,在這過程中,中信銀行經過了風控的“糾治期”“調理期”和“健體期”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糾正過度投行化、過度追求高收益資產、統一授信不到位和風險獨立性不足等問題;
第二個階段健全責任體系,提升審批專業性和獨立性、強化集中度管控等措施;
目前進入的第三個階段,則是夯實資產質量持續向好向穩,以高質量風控,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并堅持“讓利不讓風險”的策略。
在資產負債結構方面,據介紹,該行信貸資產占比有所提升,其中客戶貸款占比近68%;大類資產擺布方面,該行一般性對公貸款與零售貸款結構幾乎呈現1:1的態勢。該行行長指出,零售貸款的收益率高于公司貸款約100個基點(BP)。
“新零售元年”:零售AUM接近4萬億
在2021年業績發布會上,中信銀行首提“新零售”的概念,并提出“兩到三年內實現零售板塊收入占比超50%”的戰略目標。完整度過的“新零售元年”,該行的表現如何?
數據顯示,2022年零售銀行業務收入達823.47億元,較上年增長2.71%,該項收入占該行營業凈收入的 41.56%,占比較前一年略有降低。零售銀行非利息凈收入 233.3 億元,占該行非利息凈收入的 42.05%,較上年下降 2.53 個百分點。
不過,盡管當前“新零售”發展戰略對盈利的貢獻度暫未直接顯現,但該行零售業務規模有所突破。截至去年末,中信銀行的零售管理資產余額(AUM)達3.9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2.36%,增長額約4000億元。零售信貸規模較上年增長3.1%至2.12萬億元,個人存款余額達1.29萬億元,較上年增加約3200億元,增幅約32.9%。
中信銀行副行長呂天貴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去年對中信“新零售”來說是一個完整的年度,也是在市場環境極為復雜極為嚴峻的情況下,一句話總結就是:新零售元年起步提速,呈現韌性。
據介紹,在客戶經營方面,過去一年中信銀行繼續圍繞“三全、五主、四環、兩翼”的發展路徑,系統落地新零售。“我們在推動全客戶、全產品、全渠道的適配,拓展板塊融合、全行聯動、集團協同、外部連接這樣的發展路徑,也全面提升數字化、生態化兩翼的能力。”呂天貴表示。
對于該行重點關注的所謂“主結算、主投資、主融資、主活動、主服務”的“五主”客戶關系上,該行強調做大、做多“五主”客戶。呂天貴透露,去年該類客戶增加270萬戶,“三主”以上的客戶達到了1700萬戶。
“面向未來2023年的目標規劃,我們就一句話,就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呂天貴表示,該行將繼續沉淀千萬級的“五主”客戶,同時發揮公司聯動、集團協同,優化調整總行、分行組織架構,進一步釋放產能等措施。具體目標來看,除了繼續實現零售板塊收入占比超50%以外,該行還表示要實現“規模和實力占股份行同業可比第一梯隊”。
“中信金控”成立后影響幾何?
在3月24日的業績發布會上,對于中信集團于去年成立的備受市場關注的“中信金控”,中信銀行副行長劉成作出了具體的介紹。
劉成認為,在依托中信金控金融全牌照、產業廣覆蓋的優勢下,集團協同有了明顯的提升,對銀行的提升作用主要體現在體現在4個方面。
首先,在推動綜合金融服務能力提升方面,劉成向媒體介紹,中信金控成立以后,該集團成立了財富管理委員會,在財富管理委員會下面又設了投行業務、零售體系建設和資產配置三個子委員會,這樣一來,中信銀行和集團子公司一塊共同研判市場機遇,共同制定方案,共同推進營銷。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產品線會更長,服務場景會更多,服務半徑會更大,給客戶帶來的服務體驗會更好,所以實現了綜合金融服務能力的提升。”劉成分析稱。
第二,在統一客戶服務能力的提升方面,劉成表示,目前中信集團旗下各金融子公司個人客戶加起來1.9億,對公客戶加起來120萬這是一個巨大的資源。那么在中信金控的統一的領導下,按照“一個中信一個客戶”的理念來整合客戶資源,推動客戶共享、渠道共享、信息共享,來努力實現客戶服務的閉環。
第三,在提升全面風險防控體系能力方面,在中信金控牽頭下,建立風險隔離機制,同時金融子公司之間可以共享風險信息,及早發現、排查風險點,有利于子公司之間共同處置風險。劉成舉例稱,該集團去年推進了與中國華融、中信資產、中信青島資管等子公司在不良資產處置上的相關的工作。
最后,在金融科技的能力提升方面,中信金控帶領下,加大了科技的投入,并推動基礎設施共用,數據資源共享、管理應用互聯、用戶體驗互通這樣的開放融合生態。劉成指出,這將有利于提升中信銀行在客戶基數、客戶價值發現、價值挖掘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數字化服務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數據顯示,在集團協同發展下,中信集團子公司聯合融資規模達2萬億元,同比提升28%;資產托管新增規模達9795億元,增長331%;公司業務和零售業務交叉銷售分別提升了132%和29%。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